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1|回复: 6

[作品赏析] 多情实是无情甚

[复制链接]

32

主题

70

回帖

7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7
发表于 2023-8-16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情实是无情甚
       --兼张泌的《寄人》审美浅析


      唐末诗人张泌有诗《寄人》曰: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此诗可以说是语言通俗,但要读出诗人所传递出的是什么情意和审美也不是易事,小子不才,兹浅析一、二:

      1,读诗先审题,诗题往往都是诗之主旨,于诗有画龙点睛之功,张泌的《寄人》,诗题是《寄人》,寄人即是作辞以传达他人也,故《唐诗鉴赏辞典》曰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2,笔法:《诗法家数》曰‘诗贵曲而忌直’,就是说诗词的表达重在婉转曲折而忌讳直通通的表达,因为直通通的表达不仅寡淡无味,于古代大兴文字狱的年代还容易因言获罪,诗贵曲这一诗词审美观念其实是伴随着中华诗词文化一路前行的,《毛诗大序》中说的‘主文而谲谏’谲正是婉转曲折之意。

      可是该如何婉转曲折呢?诗词中最常见的婉曲之笔法是寓情于景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寓情于景又有移情以景和移景以情,移情是修辞之一,古代词评家曾经说过,大江东去,重在移景,晓风残月,重在移情,从这里就很容易可以看出的是前面写景后面写情的是移景入情,前面写情后面写景的正好相反,叫移情入景;张泌的寄人便是寓情于景的笔法,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这两句是前情后景,即是以后面的景语去衬托的前面的情语,即是移情入景的笔法,小廊回合曲阑斜说的是蜿曲折的小廊环绕着、弯曲的栏杆斜立着,这样就很清楚了,张泌依依之别梦也跟这回合的小廊和栏杆一样是曲折不平的;依依是依稀的、隐约的之意;别梦是离别后的梦,梦在古诗词可代表的不少,在这里是思念之意。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这两句说的又是什么呢?这两句的笔法也是寓情于景,即是把张泌把所要表达的情感融入在这两句中去了;诗有时就是意象的语言,是通过意象去表情达意的,所谓意象简言之即是象征意义,张泌为什么用春庭月?春既是温暖的、春情涌动的季节,同时也会有早春的寒冷,庭自是作者之居所,春庭月联系起来的这个月便有了寂寞、孤独、冷清的象征意义;离人自是离别之人,落花则是飘舞、片片的象征意义,两句联系起来是只有这多情的春庭之月,这月为寂寞、孤独、冷清的心情之我照着飘舞的、片片落满一地的残花,借用现代点的话来说是寂寞、孤独、冷清的春庭之月最是多情,仍然为离别在外的人彻夜照着凌乱、破碎的思念

       以上对于诗意的理解可以说已经是很清楚了,但既然说到了笔法就不能囿于修辞之一隅,这里还有个形象和抽象的问题也顺便一提,梦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所以是抽象的,如何体现出这个梦来呢?简了说便是化抽象为形象,诗人非常聪明,小廊回合曲阑斜便是可视化的、具有画面感的语言,所以其是形象的,如此,这个依依的别梦就以可视化的画面呈现给了读者。        

    3,意外之趣:诗读到这里其实是还不够的,所谓诗有内外意,这首诗的外意自是对离别的女子深深的思念和怀恋之情,末两句的外在之趣又是什么呢?简了说吧,多情只有春庭月,这月貌似真多情,可照的是什么呢?照的是离人眼底的落花,也就是更显得离人在这月下的风中凌乱和破碎,常情常理而言,离人、离人的思念已经够痛苦了,理应给点安慰才是,而这春庭月却偏是让凌乱和破碎得以突显,这不是太无情了么?是的,这多情实是无情甚,故《唐诗绝句类选》曰末二句无情翻出有情。

    4,品格与境界:相思、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又所谓小情自得其柔美,张泌的《寄人》美感与表达均准确、丰富并耐人寻味,张泌的《寄人》品格自高而境界柔美。

512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95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8-16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3-8-16 22:40 编辑

“诗词的表达重在婉转曲折而忌讳直通通的表达,因为直通通的表达不仅寡淡无味,于古代大兴文字狱的年代还容易因言获罪”。辩证地看,这样的观点只能说侧重与艺术审美感而言。但是很多优秀的作品,传达的是浓烈情感,当处于时代悲剧性的情景中时,或个人强烈真情时(不涉及政治因素),诗人往往采用直抒的方式来表露情感,如《黍离》中的“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上邪》中的“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文文山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是以真挚浓烈的情感打动人心的。很多时候,情感真挚强烈时,不妨直抒胸臆,不必兜兜转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95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8-16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笼统的说法是“情景结合”,但是具体来讲,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说法还是有所区别的,主要在于情语结合的隐与显的问题,也就是融合层度及审美感受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95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8-16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3-8-16 22:50 编辑

古人代寄之作,很多时候并不一定体现出真情至性,之所以仍能感动人心,更多的是艺术手法及诗句的新意表达,如义山诗《代赠》“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95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8-16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泌的《寄人》妙句在于“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虽有出处,但是仍然让读者记忆犹深,审美感受很是回味。此亦为闺怨诗的典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万

主题

98万

回帖

35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大别山峰和《中华诗人》杂志社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582022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8-17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老师笔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98

回帖

14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430
发表于 2024-1-12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读后提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6-11 23: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