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4|回复: 3

[佳作转载] 吴文英《梦窗词》新解(十一)

[复制链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1-12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3-11-12 22:29 编辑

吴文英《梦窗词》新解(十一)

作者/钟振振
夜游宫
        春语莺迷翠柳。烟隔断、晴波远岫。寒压重帘慢拖绣。袖炉香,倩东风,与吹透。
        花讯催时候。旧相思、偏供闲昼。春淡情浓半中酒。玉痕消,似梅花,更清瘦。
                                    关于全篇文义
    杨铁夫先生《吴梦窗词笺释》卷二曰:“此亦忆姬之词。” 又说“烟隔断、晴波远岫”句曰:“‘晴波’,喻眼;‘远岫’,喻眉。人去,则被‘烟隔断’矣。” 又说“寒压重帘慢拖绣”句曰:“转到现时闭户垂帘独居情况。” 又说“袖炉香,倩东风,与吹透”三句曰:“无人料理熏炉,惟有‘倩东风’‘吹透’耳。” 又说“春淡情浓半中酒”句曰:“‘半’者,半相思、‘半中酒’也。” 又说“玉痕消,似梅花,更清瘦”三句曰:“‘玉痕消’,酒潮已消也。消则瘦形见矣。”
    按:《笺释》认为此篇是词人自写其独居、忆姬的凄苦况味,这种解读,大可商榷。 词中的主人公应该是女性,末三句是明显的证据。
    “玉痕”二字只能用于女子,不可以用于男子的。唐张文琮《昭君怨》诗曰:“玉痕垂泪粉,罗袂拂胡尘。为得胡中曲,还悲远嫁人。”
    宋朱雍《梅花引》(梅亭别)词曰:“当时曾傅新妆薄,而今一任花零落……玉痕惊,对离情,无奈水遥天阔、隔琼城。”
    谭宣子《浣溪沙·过高邮》词曰:“珠颗翠檠饶宿泪,玉痕红褪怯晨妆。”皆是其例,可以参看。
    “晴波远岫”,分明是直写山水,而非喻指女子的眼和眉。“烟隔断”,是说云雾遮住了远处的山水。“袖炉香,倩东风,与吹透”三句,承上“寒压重帘慢拖绣”句之“寒”字而来。因为春寒料峭,故希望东风把袖中铜熏炉里爇着的香的暖气吹透,哪里是“无人料理熏炉”的意思呢?“半中酒”,指微醉。“中酒”即醉酒。“半”,言程度不深。也不能说成是一半相思,一半醉酒。“玉痕消”,也不能理解为“酒潮消”。“酒潮”,元乔吉《双调水仙子·赠姑苏朱阿娇会玉真李氏楼》曲曰:“歌触的心情动,酒潮的脸晕红,笑堆著满面春风。”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三十出《欢挠》《醉太平》曲曰:“酒潮微晕笑生涡。”即脸上因醉酒而泛起的潮红,与“玉痕”的颜色相去甚远。况且,“酒潮”之“消”,改变的只是面色,并不涉及身形的变化,何以见其“更清瘦”呢? 宋王沂孙《西江月·为赵元父赋雪梅图》词曰:“褪粉轻盈琼靥,护香重叠冰绡。数枝谁带玉痕描,夜夜东风不扫。”这里的“玉痕”明显是喻指雪痕。吴文英词的用意与此相类。不同的是,王沂孙词写的是画幅上的梅花,而吴文英词则是用梅花来比喻人。梅花本来就是清瘦的,但积了雪的梅花看起来要丰腴一些;雪痕融化了,则梅花便又消瘦了下来。“玉痕消,似梅花,更清瘦”云云,应是形容女主人公玉肌消减,像雪痕融化后的梅花那样清瘦。 像这样从女性的角度写相思、离别的作品,在词中比比皆是。它们绝大多数属于泛写、虚构。一口咬定作者就是在写自己的恋人,却又举不出任何一条确凿的证据来,怎么能让读者信服呢?
醉桃源·赠卢长笛
                  沙河塘上旧游嬉。卢郎年少时。一声长笛月中吹。和云和雁飞。
                  惊物换,叹星移。相看两鬓丝。断肠吴苑草凄凄。倚楼人未归。
                                          关于全篇文义

    杨铁夫先生《吴梦窗词笺释》卷二曰:“末二语仍是忆姬之词。”又说“断肠吴苑草凄凄”句曰:“卢是杭人,何以说到‘吴苑’?因去姬家所在也。”又说“倚楼人未归”句曰:“‘人未归’,明指去姬。”
    按:这是一首赠人词。赠人而爆自家的隐私,不合常情,不合体例,哪有这样的道理!因此,“断肠吴苑草凄凄,倚楼人未归”云云,不能说成词人“忆姬”。“沙河塘”在杭州,没错。但不能仅凭这一点就断定卢长笛是杭州人。“沙河塘上旧游嬉,卢郎年少时”云云,可以理解为:我旧日游杭州时,认识了卢长笛,那时他还年轻。也可以理解为,卢长笛年轻时曾游杭州,我跟他就是在杭州认识的。按前一种理解,不能确定卢长笛是不是杭州人;按后一种理解,那卢长笛就肯定不是杭州人了。
    此词中有“一声长笛月中吹,和云和雁飞”及“倚楼人未归”等句,明显是化用自唐人赵嘏的《长安秋望》诗:“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知己》载:“杜紫薇(按,杜牧)览赵渭南(按,赵嘏)卷蚤(按,同‘早’)秋诗云:‘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吟味不已,因目嘏为‘赵倚楼’。”词人用这个典故,显然是因为胡氏善吹长笛(“胡长笛”当是他的美称,“长笛”二字,不像是他的名或字号)。根据赵嘏的诗以及其“赵倚楼”的美称,我们有理由认为,吴文英词里的“倚楼人”是指胡长笛。 如此,则“倚楼人未归”,就不是词人的姬妾“未归”,而是胡长笛“未归”了。“未归”哪里?观上句“断肠吴苑草凄凄”,可知即苏州(当时称平江府,古称吴,有长洲苑)。由此可推知,胡长笛应是苏州人;至少,他的家当时在苏州。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2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3-11-12 22:29 编辑

       此为闺怨春思之作,何谓春思?即女子在春天时节的闺阁相思,与“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之情调一般无二。至于词中女子所思为何人何因?自然是恋人或丈夫远行不在,乃或已经离弃,都可说通。很明显,梦窗此作与花间词“男子作闺音”之法是相同的,只是词句的精妍浓丽以及表意的隐晦程度比之花间词人用语更甚些。杨铁夫解为梦窗以己之角度思姬,谬也!
       “春语莺迷翠柳。烟隔断、晴波远岫”句,乃是女子所见早春时节的实际景色,视觉上由近及远。“晴波远岫”,杨铁夫解为喻女子眼眉,更缪。虽有“横波眼”、“翠黛眉”之以水和山喻女子眉眼之常法,然此作中分明是写女子视觉所见之远景。因是早春时节,春寒犹重,故“寒压重帘慢拖绣”乃是写女子感受到的寒气。虽深处闺阁,隔着重帘幔帐仍难以承受,自然希望东风能吹走寒气,袖炉更加香暖。此中已隐含女子春思之重,心境寒凉,乃寓情于情境也。
       “旧相思、偏供闲昼”,女子白昼因相思而觉百无聊赖。此句乃点旨句。下阙“春淡”等几句皆是刻画女子相思之具体情态。借酒消愁,梅因雪消而瘦,人因相思而瘦,此等刻画皆是闺怨词常用之形象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2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词作上片“忆昔”。回忆与卢长笛游杭州时的情景。侧重赞颂卢长笛的风神与笛声高妙。以“卢郎”称友人,一则因其姓卢,二则因其年轻时风姿神郎,借唐代典故崔氏女之卢姓丈夫而名之。
       下片“叹今”。感叹时光流逝,吴地重逢时彼此已双鬓斑白,仍漂泊在外,久未归乡。词中透露出思乡之情。
       “断肠吴苑草凄凄”是情景交融之法,亦交代与友人重逢的地点是“吴苑”。吴文英是浙江宁波人,长期客居苏州。“倚楼人”典故来自赵嘏的诗“长笛一声人倚楼”。先生据此而断“吴文英词里的‘倚楼人’是指胡长笛”,并言“观上句‘断肠吴苑草凄凄’,可知即苏州。由此可推知,胡长笛应是苏州人;至少,他的家当时在苏州”。先生的推论似乎可以商酌。因资料缺乏,卢长笛籍地何处不能断言,或杭州,或苏州,或与吴文英为同乡,都有可能。因籍地未定,故“倚楼人”指谁就难以明确。若卢长笛是苏州人,吴文英与他重逢在吴地,那么思乡之人就不可能是卢长笛。愚倒更倾向于认为两人都客居吴地,“倚楼人未归”句乃是抒写两人共有的思乡之情。或者是从家人角度来反向抒写思乡之情,而“倚楼人”就是借指两人而非只指卢长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万

主题

98万

回帖

35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大别山峰和《中华诗人》杂志社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5813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1-13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情怀饱满,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6-11 04: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