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2|回复: 7

[佳作转载] 禅诗解意(九)

[复制链接]

5011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97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7-25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1-7-25 16:34 编辑

小溪倚春涨

     余自并州还故里,馆延福寺,寺前有小溪,风物类斜川,儿童时戏剧之地也。春深,独行溪上,因作小诗
小溪倚春涨,攘我钓月湾。
新晴为不平,约束晚见还。
银梭时拨刺,破碎波中山。
整钩背落日,一叶嫩红间。
    诗题点明了此诗写作的背景。所写之地,是故乡筠州儿童时做游戏的地方;作诗之时,乃久困牢狱之灾,方脱祸幸归故里之际。并州,今山西太原; 斜川,今江西庐山南麓。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描写角度之分。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提出了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这里所谓“有我之境”,是染上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无我之境”,是不带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有我”与“无我”不是讲的描写视角,而是指描写的态度。这两者比较起来,似以“无我”之境更深刻一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 美是纯粹客观的静观心境,不动声色的观照自然胜于过分强烈的主观显示。如果从描写角度来分,“有我之境”可看作是从作者本人(或某一特定主体)视线中映出的景物,“无我之境”则可看作是从第三者的视线中映出的景物。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视角,就是以第三者的视线,将作者本人也看成景物中的一部分,以至从作者本人视线中映出的景物,化为新画幅中的背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一下子融合为一体。这就是禅机,这就是妙悟,这确是能给读者以新奇印象的空明境界。
    惠洪长于运用这种视角写作、描绘别具情味的幽远景象。其《舟行书所见》云: “剩水残山惨淡间,白鸥无事小舟闲; 个中著我添图画,便是华亭落照湾。”前二句,是作者眼中映出的山水,后二句突转换视角,似有第三者在一旁冷眼相觑,竟将陶醉于闲逸幽景之中的作者也映入画面之中,成为既有山水又有人物的一幅活泼新图,堪题为“华亭落照湾”。这是多么灵澈的构思,使本来静止的画面,一下子生动起来,平添了无限情趣。
    此诗所写也是河湾景象,而且也是“落照”时分的河湾,但地点不是华亭,而是筠溪,故诗作别题《筠溪晚望》。这个“望”字用得极为恰切,只是望的主体不仅是作者本人,而且有意念之中的另一个观察者。
    “小溪倚春涨,攘我钓月湾。”诗一开头,便点出了望中的溪水,而且颇富主观色彩,是典型的 “有我”之境。“倚春涨” 的“倚”字,将活泼泛滥的溪水看作有意志的生命体,它竟凭借春天涨水的时机意欲有所作为。“攘我钓月湾”的攘字,系由“倚”字生发而来,是明其作为是冲刷钓月湾的堤岸。湾前着一“我”字,具有极强的归属感。这时作者刚脱离并州之狱,上距刺配朱崖也仅只数年,久厄脱困之后的欣慰,使他对于故里的一切充满深深的依恋之情。但是,“攘我”二字并不是厌恶决绝的痛责,而是轻俏喜脱的调侃。其实际含义并不是怪罪该水竭力往岸上涨,恰是欣赏溪水顽皮活泼的情状,好似久别归里的老人,怡悦地赞叹淘气可爱的儿童“真讨厌”一样,斥责的语词中毫无恼怒之意,反有怜爱之情。把“儿童时戏剧之地”的筠河湾,当成“我” 自家的领地,突出于至情至性,表明作者并未因出家修行而真的视有作无,依然保留着对家乡、对生活的一片痴情。“钓月湾”则未必是实有的地名,不过是指可在月下垂钓的河湾而已。但在此,“钓月”二字,或者别有深意。“月”常被禅宗用来比喻人心中那湛然清净的佛性。“钓月”,不就是追求顿悟的过程吗? 儿提时代之“钓月湾”,则诗人或要在此表达一种赤子之心?诗人同时所作其他诗篇,又称筠溪为“绿杨湾”,显然也是因这里遍植杨柳而随意命名。
    “新晴为不平,约束晚见还。”三、四两句是对溪水春涨的具体描绘。“新晴”句,是说溪水在晴日拂照下起伏跌宕;“约束”句,是说溪水在两岸夹峙下回漩荡漾。“为不平”,着重写溪水立体的起伏变化; “晚见还”,着重写溪水平面的舒卷伸缩。不论是上下的波动,还是对溪岸的拍击,都显出水势的充沛,紧承前文“倚春涨”而来,并真切地刻划了 “攘” 我河湾的摇曳多姿。
    “银梭时拨刺,破碎波中山。”五、六句写溪水中的游鱼,使河湾更平添一派生机。“银梭”喻指游鱼; “时拨刺”不时有鱼跃出水面,发出声响; “波中山”,溪水倒映的青山。春溪水涨,银梭拨刺,确是垂钓的大好时节。诗句不仅突出了垂钓的线索,承续了开篇,并为下文作了铺垫,而且以音响和光色,将河湾暮景渲染得格外引人入胜。
    “整钩背落日,一叶嫩红间。”前几句,都是归乡游子眼中所见的实景,这两句则为拟想中的图景,将自身也置入画面之中,悬想游子身背落日、临岸垂钓的悠然情景。“整钩”,溪畔垂钓貌;“背落日”,在落日余晖中现出背影;“一叶”句是比似,意谓身着春衫的游子好似一片绿叶,映衬在被落日镀成一片嫩红的大背景中。这两句话,好似出自高手巧匠的剪影,在玖瑰色的底衬中,凸现一个垂钓者的背影,显得那样悠雅,那样祥和。至此,原来躁动于游子心中的人生的忧患、思乡的焦虑、归乡的惊喜、临溪的陶醉等诸般思绪,顿时化为一片谐和,一片幽静,喧嚣的尘世似乎退缩到渺茫的远方,眼前尽是宁馨和静谧。这时的感受,似比深山的隐者更为空明灵澈,几乎达到万念俱寂的境界。要说解悟的话,这才真正谈的上 “悟”字。
    不过,全诗以垂钓为贯穿线索,以 “钓月” 的期待始,以“整钩”的背影终,眼中的溪水,也有“时拨刺”的游鱼助兴,这是否意味着作者果真破除佛门戒律,真的挥竿钓鱼去了呢?恐未必然。作者不过是由溪水春涨的时节和水中银梭拨刺的情景,联想到钓事而已。而且,渔翁樵夫,在中国古诗中常喻指避世隐居的高士,写垂钓不仅不是泛起意在贪得的机心,恰是喻写高蹈避世的情怀。即使作者真有 “整钩”之举,恐怕也意不在鱼,而是垂竿 “钓月”,不过是遣兴赏月而已。在同时所作其他诗篇之中,也曾提及垂钓之事,如《春日含思禹兄于谿堂》云:“君会不嫌村落僻,乘闲来此弄渔竿。”似乎也当作如此解,只不过以垂钓为雅兴,未必真会放饵图鱼。
偶题三首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溪。
    这三首写景之作独立成篇,但相互间却有一定连带关系; 看似写景咏自然风物,却潜含哲理,深寓禅机。第一首写静观。看“青山”堆“翠紫”,颜色的错觉暗示“观”者的“入定”,坐观之久,坐观之诚,因而参出 “青”中而见“翠紫”的别样境界。这比王维“坐看苍台色,欲上人衣来。”(《书事》)的入定效果更入三昧。因为王维诗句强调的是 “位移”的颜色效果,是物理学的变化,更多主观意念色彩;而此句却偏重于颜色的渐变化学过程。譬如道家炼丹,朱砂变成汞,其颜色改变是鲜明标志,功夫亦自在其中。“幅巾”句道出原因——果然是因为终日打坐,才得出“门外青山翠紫堆”的独到感悟与认知。劈头说出结果,二句道明原因,这种逆入的手法,使短小篇幅生开波澜。“青山”成“翠紫”,是静中的变,第三句“云断成飞雨”是动中的变。云雨变幻,世事无常,遂使佛氏以静观和虚空的妙悟排遣尘世的纷扰。这看青成紫,云雨翻复,是静观诗人参悟的表层禅意。那么化雨之云又来自何处呢? 这可以是自然科学的命题,也可视作哲学本体论的命题。但主张 “我心即佛”的禅宗,是绝不会探究此问题之答案的。故知“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道出禅宗不需格物致知,也勿庸推理判断,任目之所观,心之所适,由 “见云是云见雨是雨”到 “见云不是云见雨不是雨”再到 “见云是云见雨是雨”这种纯粹超越经验的悟性而获得对客体的认知。因为目中所见,心物化一,彼己莫二,怎么还需要去推究 “云从底处来”呢? 如要去推究,必坠入俗庸,便全失却 “妙悟”的高趣。
    第二首咏山泉瀑布,却深藏机锋。首二句以磅礴的气势,描状“万斛飞泉”劈山斩石汹涌呼啸着奔出苍翠峡谷,如奔雷闪电,所向披靡。这种喧豗咆哮的场面是有悖释家寂、空、净佛法宗旨的,所以说个中并无禅理禅趣。朱熹是一个理学家,并非佛教徒,诗中出现这种有扰佛门净界的诗句,也无足深怪。可是继续读三、四句,“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却可感到一股清幽的禅趣扑人而来。前面两句正是为后两句境界作铺垫渲染,制造先声夺人的效果。释家哲学一个重要理论,是尘世龌龊不净,所以须“时时勤拂试,莫使染尘埃。”这个“拂拭”的过程,就是神秀所谓的“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第一首,可说是“凝心入定”的境界。第二首,写飞泉瀑布将“断梗枯槎”等杂物荡涤尽净,只留下澄洁、幽寒的一川碧水,则是“住心看净”的境界。这种佛学境界的参悟,不是涓涓细流长期缓慢地冲洗,而是突如其来,势如迅雷的万斛飞泉涌荡驱扫的结果。可知诗人主张的不是北宗禅的渐悟,而是南宗禅的“顿悟”。这劈山穿石而来的飞泉,是顿悟的精神激流,它刹那间洗刷尽纷杂的思绪,倾刻澄清出一个幽净碧寒的精神世界。这境界是禅宗的终极追求,也是理学家向往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想天国。论者常谓宋代理学是中国传统儒学杂糅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的哲学体系。在这首诗中,我们也看到了禅学精髓被理学大师消化接受并付诸形象的事实。
    以形式逻辑观之,若第一首写“静坐”,第二首写“观泉”,第三首便是“寻源”了。“步随流水觅溪源”,一“觅”字道出“寻源”的目的性明确,而禅宗最忌带预期目的刻意追求。禅宗主张适意无为。悟性,是相对的;参禅,并未先有既定目标。所以二句道出“觅”的结果是“行到源头却惘然。”纤纤溪流,汇入百川,是处乃源头,著意去觅,只会惘然不知所终。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溪源,可理解为禅宗的混沌世界。“寻溪源”一如去探讨宇宙之原始,那结果,只会沉入一更迷茫混沌的未知世界。作为毕生以探究“天地万物之源”,“道德性命之源”和“天人之际”为己任的大理学家朱熹,在这四句诗中,运用禅宗的参悟之法,得出“始信真源行不到”的悟性结论。“惘然”,即是虚空。“真源”本是“无”,是“空”,那么若执意去“觅”,当然只能是如入无底之黑洞,永无结果。但如若能悟出“真源”即“空”的禅性,那么“真源”又无所不在了。末句“倚筇随处弄潺溪”,就是适意而悟,任性见佛的形象写照。“真源”的得来,全在无意无执之中,“随处”可“弄”,焉须执意去“觅”?这种顿悟,勿须苦苦打坐诵经,勿须整日修行面壁。正如南宗禅著名禅师马祖道一所言:“若是上根众生,忽遇善知识指示,言下领会,更不历阶级地位,顿悟本性。”(《古尊宿语录》卷一)
这三首绝句,文字上看,是一组形象生动、境界醒豁的写景佳作。静动相参,情景交汇,气象静穆中见雄浑,境界淳厚中见安谧。但透过形象外衣,切入思理肌骨,人们又看到一组绝佳的禅趣、禅理诗。第一首写坐禅,透露已入禅定的机锋; 第二首写观泉,暗示顿悟的法相; 第三首是对坐禅的否定,主张顿悟,并强化突出若能参顿悟,便能随处撞着真禅,立地成佛。三首诗浑然天成,自然淡雅,“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6万

主题

97万

回帖

351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大别山峰和《中华诗人》杂志社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515145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7-25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相遇是诗缘,有幸欣赏共勤勉。感谢老师赐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11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97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是纯粹客观的静观心境,不动声色的观照自然胜于过分强烈的主观显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11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97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舟行书所见
剩水残山惨淡间,白鸥无事小舟闲;
个中著我添图画,便是华亭落照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11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97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全诗以垂钓为贯穿线索,以 “钓月” 的期待始,以“整钩”的背影终,眼中的溪水,也有“时拨刺”的游鱼助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11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97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句“云断成飞雨”是动中的变。云雨变幻,世事无常,遂使佛氏以静观和虚空的妙悟排遣尘世的纷扰。这看青成紫,云雨翻复,是静观诗人参悟的表层禅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11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97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首,可说是“凝心入定”的境界。第二首,写飞泉瀑布将“断梗枯槎”等杂物荡涤尽净,只留下澄洁、幽寒的一川碧水,则是“住心看净”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11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97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首绝句,文字上看,是一组形象生动、境界醒豁的写景佳作。静动相参,情景交汇,气象静穆中见雄浑,境界淳厚中见安谧。但透过形象外衣,切入思理肌骨,人们又看到一组绝佳的禅趣、禅理诗。第一首写坐禅,透露已入禅定的机锋; 第二首写观泉,暗示顿悟的法相; 第三首是对坐禅的否定,主张顿悟,并强化突出若能参顿悟,便能随处撞着真禅,立地成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3-29 19: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