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4|回复: 14

[诗词理论] 【转载】《题驴磨图》是否有隔之争究竟孰是孰非?

[复制链接]

34

主题

51

回帖

58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83
发表于 2021-7-29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匹夫 于 2021-8-3 12:16 编辑

《题驴磨图》是否有隔之争究竟孰是孰非?

       大约半个月前,一帖《比“文从字顺”要求更高的“不隔”》在某国字号诗词论坛引起轩然大波,几天之内,跟帖点评者便高达上百人次。从阵势上看,双方可谓旗鼓相当,势均力敌。
       稍后,这一争论又在另一著名诗词网站进一步发酵,与某国字号诗词论坛不同的是,这次的舆论风向却是呼拉拉地一面倒,即全都支持《题驴磨图》有隔之说。
       本人学诗时间不长,一直不敢深度置喙,却又十分关心《题驴磨图》究竟是否有隔。《题驴磨图》作者绝非等闲之辈,而是当今诗界的标志性人物之一,起码具有客观上的垂范作用,挨的上挨不上的徒子徒孙更是不计其数。那么,本人今后也跟着《题驴磨图》及其作者学呢,还是向另一派诗友们学呢?一时之间颇费踌躇,实在是难以取舍。

      有鉴于此,特来贵坛诗词理论版,向列位方家们请教。
      争议原作为:     

《题驴磨图》
蒙眼长行路不迷,甘将岁月碾成泥。
都云天性生来犟,肯到黔山奋一蹄。
      恳请列位吟长、列位先进不吝赐教为盼!
【附录】
“隔与不隔”之说源起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大家可以自行搜读。下面谨附钱钟书先生87年前《论不隔》中的几个片段:
其一
“同样,在翻译化的艺术里,“不隔”也得假设一个类似于翻译的原文的东西。这个东西便是作者所想传达给读者的情感,境界或事物,按照“不隔”说讲,假使作者的艺术能使读者对于这许多情感、境界或事物得到一个清晰的,正确的,不含糊的印象,像水中印月,不同雾里看花,那末,这个作者的艺术已能满足“不隔”的条件:王氏所谓“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所以,王氏反对用空泛的词藻,因为空泛的词藻是用来障隔和遮掩的,仿佛亚当和夏娃的树叶,又像照相馆中的衣服,是人人可穿用的,没有特殊的个性,没有显明的轮廓Contour 。”
其二
“我们向何处去找标准来跟作者的描写核对呢?作者所能给读者的只是描写,读者怎样会看出这描写是“隔”或“不隔”呢?这标准其实是从读者们自身产生出的,王氏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由此演绎起来,“实获我心”,“历历如睹”,“如吾心之所欲言”,都算得“不隔”,只要作者的描写能跟我们亲身的观察,经验,想象相吻合,相调合,有同样的清楚或生动(Hume所谓liveliness),像我们自己亲身经历过一般,这便是“不隔”。”
其三
“有人说“不隔”说只能解释显的,一望而知的文艺,不能解释隐的,钩深致远的文艺,这便是误会了“不隔”。“不隔”不是一桩事物,不是一个境界,是一种状态(State),一种透明洞澈的状态——“纯洁的空明”,譬之于光天化日;在这种状态之中,作者所写的事物和境界得以无遮隐地曝露在读者的眼前。作者的艺术的高下,全看他有无本领来拨云雾而见青天,造就这个状态。所以,“不隔”并不是把深沉的事物写到浅显易解;原来浅显的写来依然浅显,原来深沉的写到让读者看出它的深沉,甚至于原来糊涂的也能写得让读者看清楚它的糊涂——没有见过James Joyce或GertrudeStein的小说么?这才是“不隔”。”


5041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77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7-29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隔”与“不隔”是王国维的观点,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诗歌作品是诗人主体情性的表达,因此无论在情意表达多么隐淡或直显,都不可能完全用“隔”与“不隔”区分开来,因为作品中终究是“有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41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77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7-29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维的“不隔”是与“直观”相联系的,而“隔”就是与“直观”相悖。正因为如此,王氏反对在作品中用代入词和典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41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77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7-29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1-7-29 23:24 编辑

       王氏因受到叔本华直观认识和概念认识的影响,艺术靠直观认识事物,科学依据概念认识事物,前者是直接的认识,后者是代替直观知识的间接性认识,因隔了一层,在认识事物时容易出现谬误。基于此,王国维反对在诗词中使用代字和典故,因为“典故是从前人的文本中挑选出来的,它们被组织在在新的文本中,但作为独立的意义单元,它们仍然可以从新的文本中被寻找和筛分出来。和概念一样,它们既是抽象的、间接的,又是因袭的、摹仿的,在王国维眼中,它们就成了文学中的‘隔’或者说‘不能直观’的代表”。       基于以上的分析,愚以为这首《题驴磨图》作品,显然是属于托物言志,也就是借助“驴倔”的形象(代入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意。尤其是尾句“肯到黔山奋一蹄”,就是用“黔之驴”的典故。因此愚认为这首作品应该属于“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41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77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7-29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致来说,唐诗主性情,宋诗主理趣。从大体上来说,唐诗是“不隔”,而宋诗是“隔”。愚以为,关于“隔”与“不隔”的争辩,其根源在于对唐诗与宋诗的审美风格的认可取向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1万

回帖

5万

积分

首席版主

闽都夜话首席版主、长白山诗苑特邀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4835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1-7-31 00: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诗词吾爱》网中《诗论》版块里,也有看到诸方家,各执一词。对于因学术问题的探讨,本应温温而雅,肯定自己的观点的同时,更多的要考虑别人的观点出自于何角度。对于此争论,草根也抖胆说句:典故理解错误,隔了十万八千里。反其意而用之,恐怕就不隔,草根姑且试之:休笑黔山失一蹄。诸方家以为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41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77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7-31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月花 发表于 2021-7-31 00:51
在《诗词吾爱》网中《诗论》版块里,也有看到诸方家,各执一词。对于因学术问题的探讨,本应温温而雅,肯定 ...

“肯道黔山奋一蹄”中“奋”用的好。“黔山”是贵州的山,虎不识驴,初始只是挑逗一下,结果发现驴只是踢一脚,没什么本事,虎就断其喉而去。诗人借用“驴”的典故意在说明向权威挑战一下,即便失败也不后悔。显然这个“奋”字体现的是勇气。若改为“休笑黔山失一蹄”,语气缓和了多,传达不出向权威挑战的气魄。原作中使用典故取义与原故事是有差别的,所以作品表现的审美是“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51

回帖

58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83
 楼主| 发表于 2021-8-3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扬之水 发表于 2021-7-29 23:22
大致来说,唐诗主性情,宋诗主理趣。从大体上来说,唐诗是“不隔”,而宋诗是“隔”。愚以为,关于“隔”与 ...

多谢杨先生赐教点评!赏学问好!
若按钱钟书先生等人的解读,隔与不隔应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考察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51

回帖

58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83
 楼主| 发表于 2021-8-3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月花 发表于 2021-7-31 00:51
在《诗词吾爱》网中《诗论》版块里,也有看到诸方家,各执一词。对于因学术问题的探讨,本应温温而雅,肯定 ...

二月花先生好!关键是从哪个角度来考察哈。若以读者的角度观之,《题驴磨图》多处有隔是肯定的,因为在大中华诗词论坛诗词理论版,二百多个跟帖中,绝大多数都是认为有隔的。诗词吾爱网是大多数,中华诗词论坛则是多数。
至于原作尾句改成“休笑黔山失一蹄”,那前边也得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41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77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8-3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匹夫 发表于 2021-8-3 12:08
多谢杨先生赐教点评!赏学问好!
若按钱钟书先生等人的解读,隔与不隔应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考察的吧? ...

隔与不隔即是从创作者角度也是从读者审美角度。从创作者角度来说,不隔是一种直观视角来反映现象世界,可隐可显,可深可浅;从读者角度来看就比较复杂,因为每一个读者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因此隔与不隔还带有读者的个性化特点。读者看完作品若觉得写得跟自己所见所想完全一样,诗人就像说出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一样,这就叫“不隔”,反之则是“隔”。钱先生虽然认为隔与不隔与诗意的浅与显、是否用典没有必然关系,但是若作品中的典故属于生僻的或读者不熟悉的,对于读者来说便是“隔”,像黄庭坚的一些诗歌对于读者来说便是隔。王维辋川集中的诗歌便是不隔。——隔与不隔很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愚的浅见先生见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51

回帖

58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83
 楼主| 发表于 2021-8-10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扬之水 发表于 2021-8-3 21:24
隔与不隔即是从创作者角度也是从读者审美角度。从创作者角度来说,不隔是一种直观视角来反映现象世界,可 ...

杨先生太过客套了!
隔与不隔既有作者因素,又有读者因素,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得以读者的审视角度为转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41

主题

9万

回帖

32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77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8-10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匹夫 发表于 2021-8-10 21:09
杨先生太过客套了!
隔与不隔既有作者因素,又有读者因素,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得以读者的审视角度为转 ...

先生的看法愚赞成,任何作品的品评一定是从读者的角度,且最终是要落实在读者的审美感受上的。王国维提出隔与不隔本身就是基于对古人作品的审美品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51

回帖

58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83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扬之水 发表于 2021-8-10 23:07
先生的看法愚赞成,任何作品的品评一定是从读者的角度,且最终是要落实在读者的审美感受上的。王国维提出 ...

杨兄高见!迟复为歉!十一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51

回帖

58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83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扬之水 发表于 2021-7-29 22:59
关于“隔”与“不隔”是王国维的观点,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诗歌作品是诗人主体情性的表达,因此无论在情意表 ...

好久没来了,迟复为歉!
有时候隔与不隔的界限的确是模糊的,但《题驴磨图》之隔是显而易见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51

回帖

58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83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扬之水 发表于 2021-7-29 23:04
王国维的“不隔”是与“直观”相联系的,而“隔”就是与“直观”相悖。正因为如此,王氏反对在作品中用代入 ...

兄台所言极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4-17 06: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