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程旭

诗词创作中的用事用典(王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8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正用和反用

正用就是所用典故含义和作者用意方向一致。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中所用六典都是正用。即通过孙权、刘裕的成功寄托自己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引用刘义隆事与愿违的史实与现实中韩侂胄想学霍去病也遭失败如出一辙;又用北魏拓跋焘在长江北岸建行宫(佛狸祠)影射金人在长江统治已经稳固。廉颇正是作者的夫子自道,更不必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正用和反用

正用就是所用典故含义和作者用意方向一致。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中所用六典都是正用。即通过孙权、刘裕的成功寄托自己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引用刘义隆事与愿违的史实与现实中韩侂胄想学霍去病也遭失败如出一辙;又用北魏拓跋焘在长江北岸建行宫(佛狸祠)影射金人在长江统治已经稳固。廉颇正是作者的夫子自道,更不必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正用和反用

正用就是所用典故含义和作者用意方向一致。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中所用六典都是正用。即通过孙权、刘裕的成功寄托自己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引用刘义隆事与愿违的史实与现实中韩侂胄想学霍去病也遭失败如出一辙;又用北魏拓跋焘在长江北岸建行宫(佛狸祠)影射金人在长江统治已经稳固。廉颇正是作者的夫子自道,更不必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正用和反用

正用就是所用典故含义和作者用意方向一致。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中所用六典都是正用。即通过孙权、刘裕的成功寄托自己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引用刘义隆事与愿违的史实与现实中韩侂胄想学霍去病也遭失败如出一辙;又用北魏拓跋焘在长江北岸建行宫(佛狸祠)影射金人在长江统治已经稳固。廉颇正是作者的夫子自道,更不必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旭 发表于 2018-9-20 07:03
反用是指典故成语含义与作者的意思正好相反。毛泽东《十六字令》引用民谣“马过要下鞍”,反用其意:“快马 ...

反用是指典故成语含义与作者的意思正好相反。毛泽东《十六字令》引用民谣“马过要下鞍”,反用其意:“快马加鞭未下鞍”。《卜算子·咏梅》更是明白交代是对陆游同词牌、同题目之作的“反其意而用之”。李商稳《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说汉文帝想起用贾谊,召见于宣室,谈了半夜却没问过人民疾苦的事,只大谈祭祀鬼神的问题,引用文帝与贾生故事,并不表现国君爱才尚贤和贤臣的被信际遇,这就是反用典故。宋代马存《文帝》:“可怜一觉登天梦,不梦商岩梦棹郎。”也是批评汉文帝只做神仙梦,梦中推他上天的船夫衣服后有破洞,后来见邓通衣上也有洞,就宠信邓通。“梦商岩”是商代国君起用贤臣傅岩,推说梦中所见者容貌相同。后者是假梦,前者是真梦,而用贤与否完全相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反用是指典故成语含义与作者的意思正好相反。毛泽东《十六字令》引用民谣“马过要下鞍”,反用其意:“快马加鞭未下鞍”。《卜算子·咏梅》更是明白交代是对陆游同词牌、同题目之作的“反其意而用之”。李商稳《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说汉文帝想起用贾谊,召见于宣室,谈了半夜却没问过人民疾苦的事,只大谈祭祀鬼神的问题,引用文帝与贾生故事,并不表现国君爱才尚贤和贤臣的被信际遇,这就是反用典故。宋代马存《文帝》:“可怜一觉登天梦,不梦商岩梦棹郎。”也是批评汉文帝只做神仙梦,梦中推他上天的船夫衣服后有破洞,后来见邓通衣上也有洞,就宠信邓通。“梦商岩”是商代国君起用贤臣傅岩,推说梦中所见者容貌相同。后者是假梦,前者是真梦,而用贤与否完全相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反用是指典故成语含义与作者的意思正好相反。毛泽东《十六字令》引用民谣“马过要下鞍”,反用其意:“快马加鞭未下鞍”。《卜算子·咏梅》更是明白交代是对陆游同词牌、同题目之作的“反其意而用之”。李商稳《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说汉文帝想起用贾谊,召见于宣室,谈了半夜却没问过人民疾苦的事,只大谈祭祀鬼神的问题,引用文帝与贾生故事,并不表现国君爱才尚贤和贤臣的被信际遇,这就是反用典故。宋代马存《文帝》:“可怜一觉登天梦,不梦商岩梦棹郎。”也是批评汉文帝只做神仙梦,梦中推他上天的船夫衣服后有破洞,后来见邓通衣上也有洞,就宠信邓通。“梦商岩”是商代国君起用贤臣傅岩,推说梦中所见者容貌相同。后者是假梦,前者是真梦,而用贤与否完全相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反用是指典故成语含义与作者的意思正好相反。毛泽东《十六字令》引用民谣“马过要下鞍”,反用其意:“快马加鞭未下鞍”。《卜算子·咏梅》更是明白交代是对陆游同词牌、同题目之作的“反其意而用之”。李商稳《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说汉文帝想起用贾谊,召见于宣室,谈了半夜却没问过人民疾苦的事,只大谈祭祀鬼神的问题,引用文帝与贾生故事,并不表现国君爱才尚贤和贤臣的被信际遇,这就是反用典故。宋代马存《文帝》:“可怜一觉登天梦,不梦商岩梦棹郎。”也是批评汉文帝只做神仙梦,梦中推他上天的船夫衣服后有破洞,后来见邓通衣上也有洞,就宠信邓通。“梦商岩”是商代国君起用贤臣傅岩,推说梦中所见者容貌相同。后者是假梦,前者是真梦,而用贤与否完全相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反用是指典故成语含义与作者的意思正好相反。毛泽东《十六字令》引用民谣“马过要下鞍”,反用其意:“快马加鞭未下鞍”。《卜算子·咏梅》更是明白交代是对陆游同词牌、同题目之作的“反其意而用之”。李商稳《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说汉文帝想起用贾谊,召见于宣室,谈了半夜却没问过人民疾苦的事,只大谈祭祀鬼神的问题,引用文帝与贾生故事,并不表现国君爱才尚贤和贤臣的被信际遇,这就是反用典故。宋代马存《文帝》:“可怜一觉登天梦,不梦商岩梦棹郎。”也是批评汉文帝只做神仙梦,梦中推他上天的船夫衣服后有破洞,后来见邓通衣上也有洞,就宠信邓通。“梦商岩”是商代国君起用贤臣傅岩,推说梦中所见者容貌相同。后者是假梦,前者是真梦,而用贤与否完全相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反用是指典故成语含义与作者的意思正好相反。毛泽东《十六字令》引用民谣“马过要下鞍”,反用其意:“快马加鞭未下鞍”。《卜算子·咏梅》更是明白交代是对陆游同词牌、同题目之作的“反其意而用之”。李商稳《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说汉文帝想起用贾谊,召见于宣室,谈了半夜却没问过人民疾苦的事,只大谈祭祀鬼神的问题,引用文帝与贾生故事,并不表现国君爱才尚贤和贤臣的被信际遇,这就是反用典故。宋代马存《文帝》:“可怜一觉登天梦,不梦商岩梦棹郎。”也是批评汉文帝只做神仙梦,梦中推他上天的船夫衣服后有破洞,后来见邓通衣上也有洞,就宠信邓通。“梦商岩”是商代国君起用贤臣傅岩,推说梦中所见者容貌相同。后者是假梦,前者是真梦,而用贤与否完全相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反用是指典故成语含义与作者的意思正好相反。毛泽东《十六字令》引用民谣“马过要下鞍”,反用其意:“快马加鞭未下鞍”。《卜算子·咏梅》更是明白交代是对陆游同词牌、同题目之作的“反其意而用之”。李商稳《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说汉文帝想起用贾谊,召见于宣室,谈了半夜却没问过人民疾苦的事,只大谈祭祀鬼神的问题,引用文帝与贾生故事,并不表现国君爱才尚贤和贤臣的被信际遇,这就是反用典故。宋代马存《文帝》:“可怜一觉登天梦,不梦商岩梦棹郎。”也是批评汉文帝只做神仙梦,梦中推他上天的船夫衣服后有破洞,后来见邓通衣上也有洞,就宠信邓通。“梦商岩”是商代国君起用贤臣傅岩,推说梦中所见者容貌相同。后者是假梦,前者是真梦,而用贤与否完全相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反用是指典故成语含义与作者的意思正好相反。毛泽东《十六字令》引用民谣“马过要下鞍”,反用其意:“快马加鞭未下鞍”。《卜算子·咏梅》更是明白交代是对陆游同词牌、同题目之作的“反其意而用之”。李商稳《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说汉文帝想起用贾谊,召见于宣室,谈了半夜却没问过人民疾苦的事,只大谈祭祀鬼神的问题,引用文帝与贾生故事,并不表现国君爱才尚贤和贤臣的被信际遇,这就是反用典故。宋代马存《文帝》:“可怜一觉登天梦,不梦商岩梦棹郎。”也是批评汉文帝只做神仙梦,梦中推他上天的船夫衣服后有破洞,后来见邓通衣上也有洞,就宠信邓通。“梦商岩”是商代国君起用贤臣傅岩,推说梦中所见者容貌相同。后者是假梦,前者是真梦,而用贤与否完全相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反用是指典故成语含义与作者的意思正好相反。毛泽东《十六字令》引用民谣“马过要下鞍”,反用其意:“快马加鞭未下鞍”。《卜算子·咏梅》更是明白交代是对陆游同词牌、同题目之作的“反其意而用之”。李商稳《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说汉文帝想起用贾谊,召见于宣室,谈了半夜却没问过人民疾苦的事,只大谈祭祀鬼神的问题,引用文帝与贾生故事,并不表现国君爱才尚贤和贤臣的被信际遇,这就是反用典故。宋代马存《文帝》:“可怜一觉登天梦,不梦商岩梦棹郎。”也是批评汉文帝只做神仙梦,梦中推他上天的船夫衣服后有破洞,后来见邓通衣上也有洞,就宠信邓通。“梦商岩”是商代国君起用贤臣傅岩,推说梦中所见者容貌相同。后者是假梦,前者是真梦,而用贤与否完全相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旭 发表于 2018-9-20 07:03
三、化用

所谓化用,就是融会贯通,另起炉灶,炼出精品,就是“体认着题,融化不涩”。“自然宾主水乳,究 ...

三、化用

所谓化用,就是融会贯通,另起炉灶,炼出精品,就是“体认着题,融化不涩”。“自然宾主水乳,究不知谁主谁宾”(张炎《词源》)。大致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字面上现有用典痕迹,但只是借个由头,完全是独抒已见。鲁迅曾用曹植的“七步诗”“活剥一首: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酒席。”(华盖集·咬文嚼字)。曹的原作是替豆伸冤:“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鲁迅却反过来替豆萁伸冤:“我成了灰,你却成了席上珍”。这可算是反用。其实在全诗的戏仿上又是正用,都利用豆与萁“本是同根生”却又形成对立的关系来暗喻矛盾双方冲突的不合理性。曹植说的是哥哥对弟弟的压迫,鲁迅则指斥了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办酒席拉势力迫害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化用

所谓化用,就是融会贯通,另起炉灶,炼出精品,就是“体认着题,融化不涩”。“自然宾主水乳,究不知谁主谁宾”(张炎《词源》)。大致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字面上现有用典痕迹,但只是借个由头,完全是独抒已见。鲁迅曾用曹植的“七步诗”“活剥一首: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酒席。”(华盖集·咬文嚼字)。曹的原作是替豆伸冤:“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鲁迅却反过来替豆萁伸冤:“我成了灰,你却成了席上珍”。这可算是反用。其实在全诗的戏仿上又是正用,都利用豆与萁“本是同根生”却又形成对立的关系来暗喻矛盾双方冲突的不合理性。曹植说的是哥哥对弟弟的压迫,鲁迅则指斥了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办酒席拉势力迫害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化用

所谓化用,就是融会贯通,另起炉灶,炼出精品,就是“体认着题,融化不涩”。“自然宾主水乳,究不知谁主谁宾”(张炎《词源》)。大致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字面上现有用典痕迹,但只是借个由头,完全是独抒已见。鲁迅曾用曹植的“七步诗”“活剥一首: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酒席。”(华盖集·咬文嚼字)。曹的原作是替豆伸冤:“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鲁迅却反过来替豆萁伸冤:“我成了灰,你却成了席上珍”。这可算是反用。其实在全诗的戏仿上又是正用,都利用豆与萁“本是同根生”却又形成对立的关系来暗喻矛盾双方冲突的不合理性。曹植说的是哥哥对弟弟的压迫,鲁迅则指斥了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办酒席拉势力迫害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化用

所谓化用,就是融会贯通,另起炉灶,炼出精品,就是“体认着题,融化不涩”。“自然宾主水乳,究不知谁主谁宾”(张炎《词源》)。大致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字面上现有用典痕迹,但只是借个由头,完全是独抒已见。鲁迅曾用曹植的“七步诗”“活剥一首: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酒席。”(华盖集·咬文嚼字)。曹的原作是替豆伸冤:“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鲁迅却反过来替豆萁伸冤:“我成了灰,你却成了席上珍”。这可算是反用。其实在全诗的戏仿上又是正用,都利用豆与萁“本是同根生”却又形成对立的关系来暗喻矛盾双方冲突的不合理性。曹植说的是哥哥对弟弟的压迫,鲁迅则指斥了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办酒席拉势力迫害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化用

所谓化用,就是融会贯通,另起炉灶,炼出精品,就是“体认着题,融化不涩”。“自然宾主水乳,究不知谁主谁宾”(张炎《词源》)。大致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字面上现有用典痕迹,但只是借个由头,完全是独抒已见。鲁迅曾用曹植的“七步诗”“活剥一首: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酒席。”(华盖集·咬文嚼字)。曹的原作是替豆伸冤:“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鲁迅却反过来替豆萁伸冤:“我成了灰,你却成了席上珍”。这可算是反用。其实在全诗的戏仿上又是正用,都利用豆与萁“本是同根生”却又形成对立的关系来暗喻矛盾双方冲突的不合理性。曹植说的是哥哥对弟弟的压迫,鲁迅则指斥了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办酒席拉势力迫害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化用

所谓化用,就是融会贯通,另起炉灶,炼出精品,就是“体认着题,融化不涩”。“自然宾主水乳,究不知谁主谁宾”(张炎《词源》)。大致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字面上现有用典痕迹,但只是借个由头,完全是独抒已见。鲁迅曾用曹植的“七步诗”“活剥一首: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酒席。”(华盖集·咬文嚼字)。曹的原作是替豆伸冤:“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鲁迅却反过来替豆萁伸冤:“我成了灰,你却成了席上珍”。这可算是反用。其实在全诗的戏仿上又是正用,都利用豆与萁“本是同根生”却又形成对立的关系来暗喻矛盾双方冲突的不合理性。曹植说的是哥哥对弟弟的压迫,鲁迅则指斥了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办酒席拉势力迫害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化用

所谓化用,就是融会贯通,另起炉灶,炼出精品,就是“体认着题,融化不涩”。“自然宾主水乳,究不知谁主谁宾”(张炎《词源》)。大致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字面上现有用典痕迹,但只是借个由头,完全是独抒已见。鲁迅曾用曹植的“七步诗”“活剥一首: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酒席。”(华盖集·咬文嚼字)。曹的原作是替豆伸冤:“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鲁迅却反过来替豆萁伸冤:“我成了灰,你却成了席上珍”。这可算是反用。其实在全诗的戏仿上又是正用,都利用豆与萁“本是同根生”却又形成对立的关系来暗喻矛盾双方冲突的不合理性。曹植说的是哥哥对弟弟的压迫,鲁迅则指斥了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办酒席拉势力迫害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化用

所谓化用,就是融会贯通,另起炉灶,炼出精品,就是“体认着题,融化不涩”。“自然宾主水乳,究不知谁主谁宾”(张炎《词源》)。大致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字面上现有用典痕迹,但只是借个由头,完全是独抒已见。鲁迅曾用曹植的“七步诗”“活剥一首: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酒席。”(华盖集·咬文嚼字)。曹的原作是替豆伸冤:“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鲁迅却反过来替豆萁伸冤:“我成了灰,你却成了席上珍”。这可算是反用。其实在全诗的戏仿上又是正用,都利用豆与萁“本是同根生”却又形成对立的关系来暗喻矛盾双方冲突的不合理性。曹植说的是哥哥对弟弟的压迫,鲁迅则指斥了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办酒席拉势力迫害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化用

所谓化用,就是融会贯通,另起炉灶,炼出精品,就是“体认着题,融化不涩”。“自然宾主水乳,究不知谁主谁宾”(张炎《词源》)。大致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字面上现有用典痕迹,但只是借个由头,完全是独抒已见。鲁迅曾用曹植的“七步诗”“活剥一首: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酒席。”(华盖集·咬文嚼字)。曹的原作是替豆伸冤:“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鲁迅却反过来替豆萁伸冤:“我成了灰,你却成了席上珍”。这可算是反用。其实在全诗的戏仿上又是正用,都利用豆与萁“本是同根生”却又形成对立的关系来暗喻矛盾双方冲突的不合理性。曹植说的是哥哥对弟弟的压迫,鲁迅则指斥了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办酒席拉势力迫害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化用

所谓化用,就是融会贯通,另起炉灶,炼出精品,就是“体认着题,融化不涩”。“自然宾主水乳,究不知谁主谁宾”(张炎《词源》)。大致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字面上现有用典痕迹,但只是借个由头,完全是独抒已见。鲁迅曾用曹植的“七步诗”“活剥一首: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酒席。”(华盖集·咬文嚼字)。曹的原作是替豆伸冤:“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鲁迅却反过来替豆萁伸冤:“我成了灰,你却成了席上珍”。这可算是反用。其实在全诗的戏仿上又是正用,都利用豆与萁“本是同根生”却又形成对立的关系来暗喻矛盾双方冲突的不合理性。曹植说的是哥哥对弟弟的压迫,鲁迅则指斥了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办酒席拉势力迫害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化用

所谓化用,就是融会贯通,另起炉灶,炼出精品,就是“体认着题,融化不涩”。“自然宾主水乳,究不知谁主谁宾”(张炎《词源》)。大致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字面上现有用典痕迹,但只是借个由头,完全是独抒已见。鲁迅曾用曹植的“七步诗”“活剥一首: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酒席。”(华盖集·咬文嚼字)。曹的原作是替豆伸冤:“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鲁迅却反过来替豆萁伸冤:“我成了灰,你却成了席上珍”。这可算是反用。其实在全诗的戏仿上又是正用,都利用豆与萁“本是同根生”却又形成对立的关系来暗喻矛盾双方冲突的不合理性。曹植说的是哥哥对弟弟的压迫,鲁迅则指斥了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办酒席拉势力迫害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化用

所谓化用,就是融会贯通,另起炉灶,炼出精品,就是“体认着题,融化不涩”。“自然宾主水乳,究不知谁主谁宾”(张炎《词源》)。大致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字面上现有用典痕迹,但只是借个由头,完全是独抒已见。鲁迅曾用曹植的“七步诗”“活剥一首: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酒席。”(华盖集·咬文嚼字)。曹的原作是替豆伸冤:“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鲁迅却反过来替豆萁伸冤:“我成了灰,你却成了席上珍”。这可算是反用。其实在全诗的戏仿上又是正用,都利用豆与萁“本是同根生”却又形成对立的关系来暗喻矛盾双方冲突的不合理性。曹植说的是哥哥对弟弟的压迫,鲁迅则指斥了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办酒席拉势力迫害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旭 发表于 2018-9-20 07:04
另一种情况是保留所引用成语典故的原貌,稍加点化,改动一两字,便突现全新意境。典型例子要算林逋的《山园 ...

三、化用

所谓化用,就是融会贯通,另起炉灶,炼出精品,就是“体认着题,融化不涩”。“自然宾主水乳,究不知谁主谁宾”(张炎《词源》)。大致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字面上现有用典痕迹,但只是借个由头,完全是独抒已见。鲁迅曾用曹植的“七步诗”“活剥一首: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酒席。”(华盖集·咬文嚼字)。曹的原作是替豆伸冤:“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鲁迅却反过来替豆萁伸冤:“我成了灰,你却成了席上珍”。这可算是反用。其实在全诗的戏仿上又是正用,都利用豆与萁“本是同根生”却又形成对立的关系来暗喻矛盾双方冲突的不合理性。曹植说的是哥哥对弟弟的压迫,鲁迅则指斥了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办酒席拉势力迫害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旭 发表于 2018-9-20 07:04
另一种情况是保留所引用成语典故的原貌,稍加点化,改动一两字,便突现全新意境。典型例子要算林逋的《山园 ...

另一种情况是保留所引用成语典故的原貌,稍加点化,改动一两字,便突现全新意境。典型例子要算林逋的《山园小梅》,脍炙人口的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顾嗣立《寒厅诗话》指出:此二句出自江为诗“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氏只改“竹”为“疏”,改“桂”为“暗”,“遂成千古绝调,所谓点铁成金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修辞奇迹?当然由于林氏对梅的爱至入迷的熟悉和深情,所以化用前人对竹、桂的描写,改两个名词为形容词,就突现了梅的“疏影、暗香”的特色,把本来泛写夜景分述两种景物的诗句聚焦到一树梅株身上。而且用“疏”写姿态,凭“暗”烘幽淡;而且有了这空灵的“疏、暗”二字,就使原句中的“横斜、清浅”与“浮动、黄昏”这些词语都变得灵通飞动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种情况是保留所引用成语典故的原貌,稍加点化,改动一两字,便突现全新意境。典型例子要算林逋的《山园小梅》,脍炙人口的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顾嗣立《寒厅诗话》指出:此二句出自江为诗“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氏只改“竹”为“疏”,改“桂”为“暗”,“遂成千古绝调,所谓点铁成金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修辞奇迹?当然由于林氏对梅的爱至入迷的熟悉和深情,所以化用前人对竹、桂的描写,改两个名词为形容词,就突现了梅的“疏影、暗香”的特色,把本来泛写夜景分述两种景物的诗句聚焦到一树梅株身上。而且用“疏”写姿态,凭“暗”烘幽淡;而且有了这空灵的“疏、暗”二字,就使原句中的“横斜、清浅”与“浮动、黄昏”这些词语都变得灵通飞动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种情况是保留所引用成语典故的原貌,稍加点化,改动一两字,便突现全新意境。典型例子要算林逋的《山园小梅》,脍炙人口的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顾嗣立《寒厅诗话》指出:此二句出自江为诗“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氏只改“竹”为“疏”,改“桂”为“暗”,“遂成千古绝调,所谓点铁成金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修辞奇迹?当然由于林氏对梅的爱至入迷的熟悉和深情,所以化用前人对竹、桂的描写,改两个名词为形容词,就突现了梅的“疏影、暗香”的特色,把本来泛写夜景分述两种景物的诗句聚焦到一树梅株身上。而且用“疏”写姿态,凭“暗”烘幽淡;而且有了这空灵的“疏、暗”二字,就使原句中的“横斜、清浅”与“浮动、黄昏”这些词语都变得灵通飞动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8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种情况是保留所引用成语典故的原貌,稍加点化,改动一两字,便突现全新意境。典型例子要算林逋的《山园小梅》,脍炙人口的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顾嗣立《寒厅诗话》指出:此二句出自江为诗“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氏只改“竹”为“疏”,改“桂”为“暗”,“遂成千古绝调,所谓点铁成金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修辞奇迹?当然由于林氏对梅的爱至入迷的熟悉和深情,所以化用前人对竹、桂的描写,改两个名词为形容词,就突现了梅的“疏影、暗香”的特色,把本来泛写夜景分述两种景物的诗句聚焦到一树梅株身上。而且用“疏”写姿态,凭“暗”烘幽淡;而且有了这空灵的“疏、暗”二字,就使原句中的“横斜、清浅”与“浮动、黄昏”这些词语都变得灵通飞动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4-20 02: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