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18-12-11 23:25 编辑
人淡如菊
淡极篱边菊,翛然世外人。此花宜此客,相似转相亲。 品拟秋容净,芳兼晚节新。寒香篱下梦,瘦影画中身。 自觉无言契,偏怜有味真。白衣同寂寞,乌帽想风神。 竹古堪医俗,兰芬愿卜邻。一般诗致好,如此益超尘。
诗题叫“人淡如菊”,意指人的品行、性格就像菊花一样淡泊。此语出自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的《典雅》,原文是这样“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歌颂过菊花,是因为菊花在君子的精神世界里是一种平淡、高洁、清雅、闲逸的隐士人格的象征。周敦颐说“菊,花之隐逸者也”。文人对菊花情有独钟的思想根源在于挣脱儒家入世而带来的精神贫乏与浮躁,返归于以道家思想为主的平静、朴质、坚贞、清雅、矜守、无欲无求的、与自然合一的真实生存状态。所谓“谢却繁华终归淡”就是这意思。无论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与境合,还是陆游的“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的人格芬芳;无论是朱淑真的“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坚贞,还是李梦阳的“不随群草出,能后百花荣”的脱俗,都是菊花的精神写照,也是君子的精神写照。
“淡极篱边菊,翛然世外人。此花宜此客,相似转相亲”
起联落实于诗题,从“菊”和“人”两方面来写,写出菊与人“世外人”之见的相同之处,菊品就是人品。“翛然”形容无拘无束、超脱而自由自在的样子,用来形容“世外人”的风貌。用“淡极”字高度凝练地指出菊的精神内涵。一句写菊,一句写人,两者结合。“此花宜此客,相似转相亲”,“此花”对应“篱边菊”,“此客”对应“世外人”,着一“宜”字,点出菊与人精神品格的相通之处。“相似”意指菊与人的品格相似,“相亲”意指人对菊的亲密钟爱程度。这里的“人”当然指超脱尘俗,有独立精神人格的高洁之士,也就是像陶渊明一样的“世外人”。明代的李梦阳诗句“细开宜避世,独立每含情。可道蓬蒿地,东篱万代名”歌颂的就是这样的人。
“品拟秋容净,芳兼晚节新。寒香篱下梦,瘦影画中身”
承联单从菊的角度来写,分别歌颂菊的净、节、香、瘦四个方面的特点。“净”就是品格高洁,不染尘俗,就像秋天的明空一样清净;“节”就是节操,独立坚贞,不与世俗同流,就像竹子一样清雅有节;“香”指香气,用来比喻人的美名,周敦颐云“香远益清”就是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瘦”是清瘦,菊花在君子和画家笔下是清瘦的,但瘦而有骨气。清代诗人许廷荣诗《白菊》诗“正得西方气,来开篱下花。素心常耐冷,晚节本无瑕。质傲清霜色,香含秋露华。白衣何处去?载酒问陶家”正写出了白菊的素净、坚贞、有节操、清香、高洁傲岸的品格。
“自觉无言契,偏怜有味真。白衣同寂寞,乌帽想风神”
此联从人的角度来写,主要是写君子或“世外人”。“契”是相合、相投的意思,“自觉无言契”大意是说君子与俗众性情不同,因此在言语行为兴趣等方面上不能与俗众相合,“世人甚爱牡丹”而君子“独爱莲”或爱菊,君子自然与俗众没有什么共同话语。“怜”是爱的意思,“有味真”意思是菊花有真正的韵味,因此君子偏爱菊花。“白衣”,白色衣服,原代指平民,后借指无功名也无官职的人,古代未考中功名的读书人叫白衣秀才,在此诗中指君子,也可以代指白菊。“白衣同寂寞”大意是说白菊寂寞地开,君子和白菊一样也寡淡清守,这就是现代所说的“寂寞中的操守”。“乌帽”就是乌纱帽,代指当官享功名富贵,“风神”风采神气、意气风发之意。“乌帽想风神”意思是说追求功名富贵的人总是想飞扬跋扈、神气活现,就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样的不可一世。后两句是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君子和俗众不同的人格追求,重点是突出君子的操守。
“竹古堪医俗,兰芬愿卜邻。一般诗致好,如此益超尘”
尾联挽结,表达作者的情怀。“竹古堪医俗”大意是说竹子自古以来被认为可以医治人身上的俗气。苏轼有一首著名的《竹诗》是这样说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意思是说住所边如果没有竹子,人就会变得俗气。清代的郑板桥特别爱竹子,竹子成了他的精神人格的写照。“卜邻”比邻之意,与兰为邻,是清雅高洁的。“兰芬愿卜邻”大意是说愿意与芬芳的兰花为邻,可以时时闻到兰花的香气从而去除身上的俗气。很显然,尾联前两句采用同类相衬的写法,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用竹和兰来衬托菊,同时表达自己的情怀,写法得当。“一般诗致好,如此益超尘”大意是说文人墨客一看到菊花,不自觉就会产生诗兴,菊花是诗歌歌咏的热门事物,在文人的笔下,菊花的精气神会更显得超尘脱俗。隐含的意思是说人就应该像菊花一样淡薄名利,清净而为,才能更加超凡脱俗。 全诗采用先合后分再合,紧紧围绕诗题来写,有直笔有曲笔,对比衬托,菊的品格和人的品格相谐相融,章法严谨,结构完整,是写菊的好作。 愚感到奇怪的是,作为科举考试的题目,出这样的题目意欲何为?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追求功名,而“人淡如菊”则是说人要淡薄名利,鄙弃功名。这两者是有矛盾的,也许是考官故意设置的“陷阱”,看举子如何理解?因为当官了也可以以淡薄的心态来面对官场,像升迁奖励、提拔进取、物质待遇等对于官员有无穷的吸引力,若官员不能做到以“人淡如菊”的态度来对待,就会出现如逢迎巴结、唯利是图的官场世风,从而对家国造成损害。出这样的考题意在告诫举子们若中榜,今后在官场要不居功自傲,平实朴素,淡泊如菊,理性的当官做人,而不是要举子们做一个像陶渊明一样的自我清高的隐士。举子们如果没有真正理解此层含义,在试帖诗中一味歌颂菊花的超尘脱俗、不与世俗同流、清高自守恐怕就不会中榜。此作正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