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04|回复: 33

[佳作转载] 从《瀛奎律髓》看方回的唐诗观

[复制链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5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瀛奎律髓》看方回的唐诗观
      摘要:方回所撰《瀛奎律髓》,是一部集诗选、诗格、诗话为一体的诗学名著,对后世影响颇大。人们对方回诗学的评价一直存在分歧,主导性的观点,是认为《瀛奎律髓》体现了“江西诗派”的宗派之论,由此衍生出一些批评性意见。但方回论诗,并不偏执,总是兼及两端,希望在两端折中互济中求变求新,为诗歌发展寻求新的出路。所谓两端,如既为宋诗张目,又力倡以盛唐为高标;既倡“格高为第一”,又重圆熟,希望以圆熟济格高;既重诗法,又倡无法;既重工巧,又以浑成为至高境界等。只有同时关注方回论诗之两端,我们认识的才是完整的方回。已有的方回诗学研究,多关注一端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另一端,由此带来对方回认识的偏颇。这被忽视的另一端,多表现在他对唐诗的论述中。
  关键词:瀛奎律髓;方回诗论;唐诗观
  宋元之际诗人与诗论家方回(1227—1307,字万里,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选唐宋两代 380 位诗人律诗3014首(其中重出22 首),编成 《瀛奎律髓》四十九卷,详加评点。这种批评形式乃由“经学的‘传’、‘注’与‘章句’等形式”启发而形成,宋元明时期广被运用。方回自序云:“所选,诗格也;所注,诗话也。学者求之,髓由是可得也。”如此一部集诗选、诗格、诗话为一体的诗学名著,对后世诗学影响颇大。但自《瀛奎律髓》问世到20 世纪,人们对方回诗学的评价一直存在很大分歧。主导性的观点,是认为《瀛奎律髓》体现了方回诗学“江西诗派”的宗派之论。学者对方回诗学有很多批评,其观点都从这一基本观点派生。代表之论如清人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序》 指其为宗派门户之见等。15 年前,莫砺锋先生发表 《从〈瀛奎律髓〉看方回的宋诗观》,对这些看法加以拨正,说:“《瀛奎律髓》体现了方回对唐、宋诗的总体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宋诗观,而那些观点并不仅仅是江西诗派的门户之见。”这是很客观的见解。所谓“体现了方回对唐、宋诗的总体看法”,也即是说方回具有通达唐、宋的诗学眼光。莫先生的文章集中讨论了方回的宋诗观,其唐诗观未及论述。本文集中讨论方回的唐诗观。
  更准确地说,《瀛奎律髓》 反映的是方回的唐宋律诗学观点。方回论诗主张“始不拘一家,终自成一家”,“诗不可不自成一家,亦不可不备众体。”就其本意说,乃欲借鉴唐宋,折中唐宋并超越唐宋,为诗歌发展寻求新的出路。其诗学观是通达唐宋的,人们之所以感觉他之评诗论诗持宋诗眼光,那是因为,在宋元之际举世宗唐的背景下,他要为宋诗张目。这里需要特别廓清的是:我们讨论方回的唐诗观,并不是认为他评诗论诗持唐诗眼光,这是两个概念。正如论方回的宋诗观,也并不等于说他评诗持宋诗眼光一样。
  为了说明我们的观点,针对目前研究者对方回的批评,本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也即从以下几个方面揭示方回诗论之唐诗观:一是通达唐宋的诗学眼光;二是张扬盛唐诗之气象与人格精神;三是尊杜之实质:“集众美而大成”;四是推崇盛唐诗之浑成。
  一、通达唐宋的诗学眼光
  方回选诗、评诗、论诗,都体现了通达唐宋的眼光而非宋诗眼光,要论证这一点很容易。首先,从其选诗看,《瀛奎律髓》 所选诗人 380 位,其中唐 163人 ,宋 217 人,分别 占 43%和 57%;诗 2992 首(3014 首减去重出 22 首),其中唐诗 1227 首,宋诗1765 首,分别占 41%和 59%。就其在书中所占比例而言,宋高于唐。但换种视角来看:对于宋元之际的方回来说,唐诗是前代之作,宋诗是当代之作,两代诗留存的数量,宋为唐之数倍。所以,唐诗的入选比例远高于宋诗。如果方回只以宋诗眼光选诗,则当以选宋诗为主,即使选唐诗,也应限于开宋诗先河的杜甫、韩愈等数人而已。事实是,《瀛奎律髓》 选唐诗,不仅数量近全书之半,而且广纳各家各派。就所选宋人诗看,选诗最多的 5 人,分别为陆游 (188首)、梅尧臣 (127 首)、陈师道 (111 首)、王安石(81 首)、张耒 (79 首)。其中代表宋诗典型风格者,只有陈师道一人。梅尧臣、王安石则是宋代诗人中体现唐风的突出代表,张耒诗有唐风,近白居易。而“江西诗派”最突出的代表诗人黄庭坚仅选 35 首,在入选宋代诗人中居第 12 位。选诗数量高居宋人第一的陆游,方回在其《顷岁从戎南郑屡往来兴凤间暇日追忆旧游有赋》 诗后评:“放翁诗出于曾茶山而不专用江西格,间出一二耳。有晚唐,有中唐,亦有盛唐。此篇虽陈(子昂)、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亦不过如此流丽绵密。”(《瀛奎律髓》卷四)他对自己的选诗标准曾有说明。
  老杜诗为唐诗之冠,黄、陈诗为宋诗之冠。黄、陈学老杜者也。嗣黄、陈而恢张悲壮者,陈简斋也;流动圆活者,吕居仁也;清劲洁雅者,曾茶山也。七言律,他人皆不敢望此六公矣。若五言律诗,则唐人之工者无数,宋人当以梅圣俞为第一,平淡而丰腴。舍是则又有陈后山耳。此余选诗之条例,所谓正法眼藏也。(《瀛奎律髓》卷一陈与义 《与大光同登封州小阁》 批。以下凡引此书,只随文括注其卷次与所批评之诗题)这足可说明,方回选诗是通达唐宋的眼光,今天看来,其采择是大致客观的。
  在方回看来,宋诗有众体,而各体都是学唐宗唐,或说出自唐诗。卷一晁端友《甘露寺》 批。
  宋诗有数体:有九僧体,即晚唐体也;有香山体者,学白乐天;有西昆体者,祖李义山;如苏子美、梅圣俞并出欧公之门,苏近老杜,梅过王维,而欧公直拟昌黎;东坡暗合太白;惟山谷法老杜,后山弃其旧而学焉,遂名黄、陈,号江西派,非自为一家也,老杜实初祖也。如君成诗,当黄、陈未出之前,自为元和间唐诗,不可不拈出,使世人知之也。
  所以,他的评诗,也是通达唐宋的。纪昀等认为,方回《瀛奎律髓》 之评诗,乃推“江西”而批“四灵”、江湖。其实不然。方回评诗,乃是高扬盛唐诗与盛唐诗风之旗帜,所批判的,是晚唐诗与晚唐诗风。他往往将盛唐与晚唐对举,如卷十五陈子昂《晚次乐乡县》 诗后批:“盛唐律诗体浑大,格高语壮,晚唐下细工夫,作小结裹,所以异也。”批“四灵”:“名曰‘厌傍江西篱落’,而盛唐一步不能少进。天下皆知‘四灵’之为晚唐。”(卷二十翁卷 《道上人房老梅》 批)。他对江西诗派的批评也不少,如卷十杜甫 《立春》 诗后,他批道:“晚唐之弊既不敢望此,江西之弊又或有太 麄疎 而失邯郸之步,亦足以发文章与时高下之叹也。”方回评诗,集矢晚唐。其批晚唐,如儒者之批异端。在宋之末年,诗坛上存在着宗晚唐的“四灵”及江湖诗派与江西诗派的对立。那么就此认为,方回是宋诗立场呢?显然不能。因为当时高倡宗唐的诗论家严羽,也同样痛批晚唐。其《沧浪诗话》开篇就大批晚唐:“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其贬斥晚唐诗(及晚唐派),与方回无异。方回很多时候也和宋代很多诗论家一样,以唐诗为标准来品评宋诗,卷一晁端友《登多景楼》 诗后评语就说:“此诗无一字一句不工,孰谓宋诗非唐诗乎?”后人论诗分唐分宋,他则强调宋诗各派都从唐诗来,他所赞赏的“圆熟”者梅尧臣一派和“格高”者黄庭坚一派,都是学唐成功的范例。他曾有诗云:“宋诗孰第一?吾赏梅圣俞。绰有盛唐风,晩唐其劣诸……黄陈吟格高,此事分两途。”这也是《瀛奎律髓》 的论诗主张。所以,顾易生等 《宋金元文学批评史》 概括说,方回论诗,“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上承杜甫为一脉,以梅尧臣、张耒上承盛唐人为另一脉。前者以才格律法胜,后者以自然风韵胜,方回视此为诗家之两途。”所见极是。
  说方回论诗具有通达唐宋的眼光,也并非笔者的创见,类似观点,已见之于清人之论。早在纪昀作《瀛奎律髓刊误》(公元 1771 年) 半个世纪以前,清康熙时陈士泰 (公元 1710 年)、吴之振(公元 1712年) 序 《瀛奎律髓》,就有近似看法。
  噫!世之论诗者,宗唐则绌宋,尚宋则祧唐,不从《瀛奎律髓》 看方回的唐诗观知先河后海,或委或源,其律法无异也,所异者特一时格调及字法句法之相沿及风会微判耳。观乎虚谷之选,不可以知其概乎? (《瀛奎律髓》 陈士泰序)
  时代虽有唐、宋之异,自诗观之,总一统绪,相条贯如四序之成岁功,虽寒暄殊致,要属一元之递嬗尔。而固者遂画为鸿沟,判作限断,或尊唐而黜宋,或宗宋而祧唐,此真方隅之见也……紫阳方氏之编诗也,合二代而荟萃之,不分人以系诗,而别诗以从类……所谓出而不匮,变而日新者,昭然于尺幅之间,则是编为独得已。(《瀛奎律髓》 吴之振序)纪昀在吴序“而固者遂画为鸿沟,判作限断,或尊唐而黜宋,或宗宋而祧唐,此真方隅之见也”后还有“此论最通”之批,与其刊误序观点直接矛盾。
  方回论诗,确实为宋诗张目。但为宋诗张目并不一定是宋诗眼光。为宋诗张目,乃是在举世宗唐时风之下对流俗的纠偏,表现了他超越时代的诗学眼光。他并没有以宋诗的眼光选诗评诗,更没有以宋诗的眼光审视唐诗。
  宋诗三百年的发展,走了一个循环:从宋初宗唐沿袭唐五代诗风开始,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告别“唐音”形成“宋调”。到宋末,诗界又弃宋归唐。南宋后期,由于“江西”末流百弊丛生,槎岈粗硬,粗作大买,缺乏诗味,遭人厌弃。人们批判“江西”末流,进而反思宋诗,直到质疑苏、黄。如刘克庄说:“本朝则文人多诗人少。”其诗“或尚理致,或负材力,或逞辨博……要皆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这种极端之论,这种对宋诗的彻底否定,显然是不客观的。在这样的时风下,作为一个冷静而有历史眼光的诗论家,起而纠时俗之偏,是应担当的责任。对此,莫砺锋也认为:“在尊唐抑宋之风占压倒优势的时代,方回最早对宋诗的艺术特征从总体上作出比较深刻的体认,摆脱了以唐诗为至高典范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这对后人独立地思考宋诗的性质和价值,是有一定启迪作用的。”
  说方回的律诗学具有通达唐宋诗的眼光,还可以旁证说明。宋元之际的南方诗坛,倡导宗唐最突出的代表是戴表元和仇远。这两人都和方回有着特殊关系:戴表元乃方回诗学弟子,仇远(字仁近)则多得方回之提携与推扬,方回有 《跋仇仁近诗集》、《仇仁近百诗序》,另有 《送仇仁近溧阳州教序》等,还有大量与仇唱和赠答之作。如果他是如后人理解的宋诗派,这种特殊关系便难以解释。
  二、张扬盛唐诗之气象与人格精神
  在方回心目中,盛唐是唐宋诗之盛世,他多次以兴奋、激动的口气,描绘盛唐诗坛盛况。
  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俱同时,而皆精于律诗;孟浩然、李白、王维、贾至、高适、岑参与杜甫同时,而律诗不出则已,出则亦足与杜甫相上下。唐诗一时之盛,有如此十一人,伟哉!(卷一陈子昂《度荆门望楚》 批)而此后的中唐元和,宋之元祐,在方回看来,都未出现如此气象。《瀛奎律髓》 述。
  梅公之诗为宋第一,欧公之文为宋第一,诗不减梅。苏子美不早卒,其诗入老杜之域矣。一传而苏长公之门得四学士,黄、陈特以诗格高为宋第一。而张文潜足继圣俞,盛哉!盛哉!(卷二十二梅圣俞 《和永叔中秋月夜会不曾见月酬王舍人》 批)将这些材料对比一读,就可看出,在方回心目中,宋诗之所谓盛,与盛唐之盛,相去之遥。
  如果把这种对盛唐气象的高度张扬,看作是对一个时代诗学精神发扬的话,则他对盛唐诗人个体之人格精神,同样是极度赞扬的。方回论诗,倡为“格高”之说,以“格高为第一”。“格高”包含有对诗人人品的评价,其对诗人精神品格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人品高,胸次大,学问深”,必如此才能“笔力健”,人格修养决定诗歌境界。而人精神品格修养需要的是长时期的涵养功夫,“盖功名可以偶然致,而学问文章,须天性固有之,亦必濡染熏陶,得之于父兄师友之教”。修养之途径,乃是读书与存养:“无一书不读以养其力,无一息不存以坚其志”。平庸的诗人之所以平庸,是“由立志不高也,用心不苦也,读书不多也,从师不真也”(卷三十六论诗类小序)。人品与学养、见识,是学诗的根本:“胸中所见高,则下笔自高。此又在乎涵养省悟之有得,不得专求之文字间也。”(卷十九白居易 《不如来饮酒》批) 诗人修养更重要的是诗外功夫,仅仅求之于语言文字之间,就失去了学诗的根本。
  后学学诗,就是要学习前贤“格高”之榜样,学习其人格精神,通过提升人格以提高诗格。他树立的人格榜样,是唐代优秀诗人,以及宋代学唐、学杜成功的诗人。按方回在《唐长孺艺圃小集序》一文中所罗列“格高”之榜样,其集中在唐代。唐前诗人,体现了唐前诗史之优秀传统,人数不及唐之一代。宋代数人,都是学唐、学杜成功的代表。其中最集中的是盛唐,“盛唐律诗体浑大,格高语壮”(卷十五陈子昂《晚次乐乡县》 批),最突出的代表是杜甫,杜甫诗“格律高耸,意气悲壮,唐人无能及之者”(卷十三 《野望》 批)。学杜甫,要学习其人格精神体现在诗中的气魄和力度:“才大则气盛。”(卷二十四杜甫《送段功曹归广州》 批)“此诗气盖宇宙,不待赘说。” (卷二十四杜甫 《衡州送李大夫勉赴广州》 批) 在方回看来,以杜甫为代表的盛唐诗人精神品格形成之原因,在于以天下为心之扩然大公的情怀,颠沛流离而心忧天下的心胸。“老杜平生虽流离多在郊野,而目击兵戈盗贼之变,与朝廷郡国不平之事,心常不忘君父,故哀愤之辞不一,不独为一身发也。”(卷二十三杜甫《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批)学习宋人中学唐成功者,其实也是学唐。他倡导学陈与义,因为“简斋诗独是格髙,可及子美。”(卷十三陈与义《十月》批)他倡导学黄庭坚,是把学黄庭坚作为学杜之途径:“学老杜诗当学山谷诗,又当知山谷所以处迁谪而浩然于去来者,非但学诗而已。”(卷四十三黄庭坚《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批)学黄庭坚,是因为黄庭坚身上体现了杜甫的人格精神。方回认为,宋代学唐、学杜成功的诗人,绝不仅仅是学习杜甫诗风,而是继承了杜甫高尚的人格。
  “格高”的反面是格卑。格卑之作,方回所深恶痛绝。方回痛斥之:“彼尘污俗染者,荤膻满肠胃,嗜欲浸骨髓,虽竭力文饰乎外,自以为近,而相去愈远。古之人,虽闾巷子女风谣之作,亦出于天真之自然,而今人反是……青霄之鸢,非不高也,而志在腐鼠,虽欲为凤鸣,得乎?”诗是诗人人格精神的体现。在这方面,方回极力批评的对象是晚唐江湖诗人。因为他们“务谀大官,互称道号,以诗为干渴乞贷之资”在江湖诗人中,方回最肯定的是戴复古。但戴复古也同样染江湖恶习,故方回也一样痛批,说他有的诗作竟然“止于诉穷乞怜而已,求尺书,干钱物,谒客声气。江湖间人皆学此等衰意思,所以令人厌之。”(卷十四戴复古《岁暮呈真翰林》 批)
  三、尊杜之实质:“集众美而大成”
  谈论方回诗学,人们就会想到他所倡导的“一祖三宗”之说。方回历数宋诗众体,然后说:“山谷法老杜,后山弃其旧而学焉,遂名黄、陈,号‘江西派’,非自为一家也,老杜实初祖也。”(卷一晁端友《甘露寺》 批) 细味其论,说他完善“江西诗派”谱系也可,说他破江西宗派也未尝不可,因为在方回那里,认定老杜为其初祖,宋代“江西诗派”就失去了其自身的自足性,而“非自为一家”了。这个问题可能对以往的认识太具有颠覆性,暂时放下不说。这里只讨论方回论诗宗杜的意义。
  方回论诗尊杜,不仅是把杜甫作为“江西诗派”初祖,而是推尊为“古今诗人”之祖。在其语言表述中,杜甫的象征意义已远远超出诗人杜甫自身。杜甫“集众美而大成”,成为方回心目中的诗界偶像。下面这段话,说明杜甫在方回心中具有符号性意义,象征着集众美于一身的完美。
  唐诗固是杜陵第一,然陈子昂、宋之问,初为律诗,杜之所宗;李太白、元次山,杜之所畏;韩、柳又岂全不足数乎……至开元而有李、杜,然杜陵不敢忽王、杨、卢、骆,李岂、苏源明、孟浩然、王维、岑参、高适,或敬畏之,或友爱之,未始自高。盖学问必取诸人以为善,杜陵集众美而大成,谓有一杜陵而天下皆无人可乎?”
  我们明确地看到,在方回的言论中,一方面高悬杜甫作为诗学之高标,理想之典范,说:“诗至老杜,万古之准则哉!”(卷十六杜甫《小寒食舟中作》批)一方面又极力说明,老杜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杜甫一人。所以他批评当时学诗者缺乏上下千古之通识:“学诗者不于三千年间上泝下沿,穷探邃索,而徒追逐近世六七十年间之所偏,非区区所敢知也。”要不偏,就得学杜:“学诗者必以老杜为祖,乃无偏僻之病云。”(卷十姚合 《游春》 批) 学杜非学杜甫一人,乃由杜甫学上下三千年诗史之精髓。这决不是我们的自我想象,方回有明确的表述:杜甫上集三千年之众美,下开数百年之各派,并代表了与之同时的盛唐各家。
  五言律、七言律及绝句自唐始。盛唐人杜子美、李太白兼五体,造其极。王维、岑参、贾至、高适、李泌、孟浩然、韦应物以至韩、柳、郊、岛,杜牧之、张文昌,皆老杜之派也。宋苏、梅、欧、苏,王介甫,黄、陈、晁、张,僧道潜、觉范,以至南渡吕居仁、陈去非,而乾淳诸人,朱文公诗第一,尤、萧、杨、陆、范,亦老杜之派也。是派至韩南涧父子、赵章泉而止。别有一派曰昆体,始于李义山,至杨、刘及陆佃绝矣。
  细心人也可能发现:下之各派里没有晚唐体。方回论诗集矢于晚唐体,是不是说,方回认为晚唐不出于杜甫呢?不然。晚唐也由老杜而来,乃由老杜而韩愈而晚唐。韩愈承老杜,下有二派,方回所批评的姚合、张籍等晚唐诗人,均为韩门之派。卷二十朱庆余《早梅》诗后批云:“然则韩门诸人,诗派分异。此(朱庆余、任藩、陈标、章孝标、司空图等) 张籍之派也;姚合、李洞、方干而下,贾岛之派也。”晚唐也由学杜而来,只是学杜之细润而无其悲壮。在《瀛奎律髓》 卷十许浑 《春日题韦曲野老村舍》、卷十二杜甫 《秋清》、卷十四杜甫 《早起》 等诗之评中,都表达了晚唐诗承杜而变的意思。方回认为,晚唐自有晚唐之价值,既然学诗要“始不拘一家,终自成一家”,“不可不备众体”,那么晚唐作为一家一体就不能弃,晚唐诗之细润,正好医治“江西”末流大片粗抹、槎枒生硬之病。他说:“谓晚唐雕虫小技不及此(江西派中之三僧诗等)之大片麄抹,亦恐过矣。老杜之细润工密,不可不参,无徒曰喝咄以为豪也。”(卷四十七僧善权 《寄致虚兄》 批) 就晚唐诗 (有别于晚唐体)说,乃是唐诗由盛而中、由中而晚,演进而来,故不可废:“大历十才子以前,诗格壮丽悲感。元和以后,渐尚细润,愈出愈新,而至晚唐。以老杜为祖,而又参此细润者,时出用之,则诗之法尽矣。”(卷一张祜《金山寺》 批)“盛唐人诗气魄广大,晚唐人诗工夫纤细。善学者能两用之,一出一入,则不可及矣。”(卷四十二李白 《赠昇州王使君忠臣》批)
  如果说,方回认为学杜就是上学数千年,下学数百年的话,从反向的思路上,他又提出并回答了一个学杜由何入手的问题:即上学数千年,看杜甫从数千年诗史中学习了什么;下学数百年,看其后数百年诗人哪些是学杜之成功者。还有学与杜甫交游酬唱的诗人,即杜甫的诗友。由此入手学杜,才能学到杜诗之真精神。
  学老杜诗而未有入处,当观老杜集之所称咏敬叹及所交游倡酬者,而求其诗味之,亦有入处矣。其称咏敬叹者,苏武、李陵、陶潜、庾信、鲍昭、阴铿、何逊、陈子昂、薛稷、孟浩然、元结之类,其所交游倡酬者,李白、高适、岑参、贾至、王维、韦迢之类是也。(卷二十四岑参《送怀州吴别驾》评)
  又说:“学古诗必本苏武、李陵;学律诗必本子昂、审言辈,不可诬也。此四人者,老杜之诗所自出也。”(卷四《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批)老杜集众美,就应求其众美之源。下学数百年,学善学杜甫(盛唐)者:善学盛唐者以梅尧臣为第一,善学杜甫者则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见卷二十四梅尧臣 《送徐君章秘丞知梁山军》 批)。沿此而下,“过江而后,吕居仁、陈去非、曾吉父,皆黄、陈出也。淳熙中陆务观出于曾吉父,而与尤延之乃俱似王介甫,惟杨万里、萧东夫深造江西。范至能、韩无咎、张武子自成一家”。基本上包含了两宋之优秀诗人。
  所谓杜甫“集众美而大成”,在方回的观念里,还包括另一含义:杜甫无体不备,无美不具。“体”有体式之义,古体、近体,五、七言律、绝句,“杜子美、李太白兼五体,造其极”(《恢大山西山小稿序》)。“体”又有体貌即风格之义。在这一意义上,杜甫也无体不备。上文所引《瀛奎律髓》 卷二十三姚合 《题李频新居》 批已含有此意。更多的评论,散见于 《瀛奎律髓》 诸多批语中,如说其诗中年富丽,晚年高古,遒健悲惨,骨骼峻峭,语句浑成,气势顿挫,洁净精致,壮浪宏阔,细润工密等等。总之是“老杜诗集大成”(卷二十七杜甫《萤火》批)。
  方回强调杜诗造诣之独到,言其“才高气劲”,“致广大而尽精微”(卷四宋之问《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批)。不管就细处微观说,还是就大处宏观说,都有他人所不可及处,达独造之境。他认为杜诗每一首就是一个样板,《瀛奎律髓》所选,就是给读者提供各类诗的样板,“读老杜诗,首首不同,此又是一格”(卷四十七杜甫《游修觉寺》批)。
  客观地说,任何诗人,都不可能达到如此理想高度,杜甫自然也不是完美诗人。但归众美于一身,塑造出完美的圣人,以为天下之榜样(立人极),则是中国古人惯常的思维方式。所谓“一祖三宗”,就由这一思维而来。自商朝以后,汉、唐、宋各代,朝廷之礼,均祀“一祖三宗”,唐李德裕 《论朝廷大政等状请尊宪宗章武孝皇帝为不迁庙状》:“《礼》:祖有功,宗有德。夏之祖宗,经传无闻。殷则一祖三宗:成汤为始祖,太甲为太宗,大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唐会要》卷十六 《庙议下》 亦载其说。“一祖三宗”,体现的是中国古人塑造圣人的思维。世上本没有圣人,完美的圣人都是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想和需要塑造出来的。尧舜是如此,孔子是如此。方回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论诗,提出律诗史之“一祖三宗”说,就是要根据自己的理想和需要塑造诗史圣人。作为诗人,杜甫不可能如此完美。但选杜甫作为对象加以塑造,其选择还是正确的。我们一定要了解方回所使用的思维方式,把他塑造出来的杜甫和诗史上真实的杜甫区分开来,才能理解方回,理解方回的诗论,深体方回之用心,进一步也会赞同他。
  四、推崇盛唐诗之浑成
  纪昀对方回的批评,至今仍影响着人们对方回的评价。其《瀛奎律髓勘误序》抨击方回及其《瀛奎律髓》说:“其选诗之大弊有三:一曰矫语古淡,一曰标题句眼,一曰好尚生新。”这涉及诗的审美追求与诗法主张两大方面。就审美趋向说,纪昀批评方回“以生硬为高格,以枯槁为老境,以鄙俚粗率为雅音”。就诗法主张而言,纪昀反对方回对诗歌技法及工巧的提倡。方回论诗,确实重技法,标举句眼,赞赏警句,也确实主张古淡与生新。但这只是方回诗学主张的一个方面。同时,方回也追崇浑成。他认为“盛唐诗浑成”(卷三十陈子昂 《和陆明甫赠将军重出塞》批)。学诗要学盛唐,学盛唐诗之浑成。诗而浑成,在方回看来,应该是一个理想的境界。合此两方面而观,才是完整的方回。
  以“浑成”评盛唐诗并以之作为诗美学之追求,体现了方回诗学的唐诗观。方回之前倡导学盛唐的严羽,方回之后倡导学盛唐的胡应麟,都标举盛唐诗之浑成,严羽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胡应麟《诗薮》 称:“盛唐气象浑成,神韵轩举”。方回与二人前后一贯,以浑成论盛唐诗并作为诗美学的追求。其 《瀛奎律髓》 评诗,以浑成为高标,追崇、赞扬浑成之作,如评刘禹锡“刘公诗,才读即高似他人,浑若天成。”(卷四十八《同白二十二赠王山人》批)等。
  何谓“浑成”?浑成即浑然天成,或作混然天成,一般意为作品犹如自然生成,浑然一体,无斧凿痕。其反面是堆砌、破碎、牵强和凑合。凡有如此诸般诗病者,均为不浑成。宋人对此多有论述,如胡仔《渔隐丛话》 引蔡启品评杜甫之论:“赏因歌枤杜,归及荐樱桃”一联,“浑然天成,略不见牵强之迹,如此乃为工耳”。方回痛批不浑成之弊。我们知道,西昆之作,极工尽丽。按纪昀对方回的批评,应该符合方回的审美标准了,但方回对此严厉批评:“丽之极,工之极,非所以言诗也。”方回不喜晚唐诗,也是由于晚唐诗虽千锻万炼,却凑合、牵强,时露斧凿痕,终难至浑成境界。所以他评姚合《扬州春词》 “凑合成对”(卷十姚合《游春》批),而许浑《晓发鄞江北渡寄崔韩二先辈》“皆近乎属对未工,而所对之句意若牵强”(卷十四)。晚唐与老杜诗高下之分,从这一角度说,就在于是否浑成。是否浑成,成为方回评价诗作的一条重要标准,成为他评诗态度的一道分水岭。他评刘沧《长洲怀古》,认为刘“所以高于许浑者无他,浑太工而贪对偶,刘却自然顿挫耳。”(卷三)
  浑成包含诗风浑厚之意,这也是方回所赞赏的。他评梅尧臣诗:“圣俞诗似唐人,而浑厚过之。”(卷二十四梅尧臣《送唐紫微知苏台》批)方回的这一主张,大约也是纪昀等痛批方回的人所忽视的。浑成亦有通体浑成之义。纪昀批评方回“每篇标举一联,每句标举一字”,又标举句眼,这似乎与通体浑成是矛盾的。其实,方回是推重通体浑成,反对破碎的。如他在杜甫《送段功曹归广州》 后批中,否定那些“补缀费力,酸嘶破碎”之作。如果一定要把篇中警句与通体浑成对立,那是机械的理解。 《文章辨体汇选》 录明代谭元春 《题简远堂诗》一段评,把篇中警句与通体浑成的关系讲得十分精到,他说:“夫诗文之道,非苟然也。其大患有二:朴者无味,灵者有痕。故有志者,常精心于二者之间,而验其候以为浅深。必一句之灵,能回一篇之运;一篇之朴,能养一句之神,乃为善作。”方回对此体会入微,见解精到,如卷三十评项斯《边州客舍》,中其第六句,说无此句便于边州不切,有此则“只一句唤醒一篇精神”。又卷四十七方回评:“此诗三四本乎正,五六且说踪迹,未为奇,忽被末后一句唤醒一篇精神,妙不可言。”(杨绘《送淳用长老归卭州》批)方回对警句与通体浑成的理解是颇为辩证的,如他评张耒《白羊道中》说:“宛丘诗无不自然,于自然之中却必有一联、二联工,当细观之”(卷二十九)。
  谈论浑成,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作诗如何达到浑成境地。所谓浑成,或作天成,有人称之为自然。如何达到浑成境界,论诗者实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浑成(自然、天成) 乃自然得之,不假人力。另一种意见认为,天成即艺术的自然,是越人工工巧而达天工自然,是泯没人工之痕而复归于自然。方回主张后者,他说:
  老杜诗所以妙者,全在阖辟顿挫耳。平易之中有艰苦。若但学其平易而不从艰苦求之,则轻率下笔,不过如元白之宽耳。学者当思之。(卷十杜甫《春日江村》批)
  他又说:“诗不但豪放高胜,非细下工夫、有针线不可。但欲如老杜所谓‘裁缝灭尽针线迹’耳。”(卷二十三陆游《山行过僧庵陆游不入》批)他借杜甫诗句“裁缝灭尽针线迹”来说明这一问题,形象而精到。不裁不缝,不成衣装;既裁既缝,而露刀痕针迹,虽为衣装而粗拙劣下。诗亦如此。自然神妙,皆从艰难中得来。如道家所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这种对自然与精工的关系认识,可以作这样的理解:从自然到精工,再越过精工复归自然。亦如葛立方《韵语阳秋》所言:“作诗贵雕琢,又畏有斧凿痕。”如能越人工之巧而复归天工自然,一切人工的痕迹消融净尽,就达到了艺术的高境界。方回的表达是:“格高律熟,意奇句妥,若造化生成。”(卷二十三《狂夫》批)方回对浑成的理解即是越人工而复归浑朴,主张浑成和工巧的统一。他既重语工,又贵浑成,理想之境界是“工而自然”(卷三梅尧臣 《夏日晚霁与崔子登周襄王故城》批)。他评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一联,“此以‘尘世’对‘菊花’,开阖抑扬,殊无斧凿痕”(卷二十六《齐山》批)。此对似不工,但却是超越了工对而高于工对,是藏巧于拙。孟浩然《过故人庄》乃千古名诗,方回评其为“此诗句句自然,无刻画之迹”(卷二十三),无刻画迹绝非“无刻画”,而是即刻即画又能泯灭痕迹。
  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两个方面,或称之为两端,诗学当然也是如此。方回论诗,总是兼及两端,希望在两端折中互济中求变求新,为诗歌发展寻求新的出路。这是方回论诗的基本思路。所谓两端,举其大者,如他既为宋诗张目,又力倡以盛唐为高标;既倡“格高为第一”,又重圆熟,希望以圆熟济格高;既重诗法,又倡无法,即以有法入,而后超越法度达到无法之境界;既重工巧,又以浑成为至高境界,他所追求的,乃是越人工之巧而达到浑然天成。只有同时关注方回诗论的两个方面,我们认识才是完整的方回。

2033

主题

23万

回帖

60万

积分

管理员

论坛副站长兼四海论诗区总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09367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6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学习受益。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6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融古今、骨秀境清。构思精巧!陶蕴藉含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6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雅意欣,畅情由衷,行文自如,蕴情饱满,赏读,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6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漱玉清丽!着笔轻盈!通达晓畅!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6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情逸思飘、音韵自成、气畅志远,学习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6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构思精巧!通达晓畅!清新雅逸!意境开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6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婉转!格调清雅!文笔细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6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新雅句!描写生动!流畅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6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境优美!味浓!佳作堪赏!拜读!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6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韵俊朗,寄意深厚,凝练传神,风骨可见,劲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6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灵俊逸,洗练得味,景情互替,韵味浓郁。赏读,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方回论诗,并不偏执,总是兼及两端,希望在两端折中互济中求变求新,为诗歌发展寻求新的出路。所谓两端,如既为宋诗张目,又力倡以盛唐为高标;既倡“格高为第一”,又重圆熟,希望以圆熟济格高;既重诗法,又倡无法;既重工巧,又以浑成为至高境界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体现了方回对唐、宋诗的总体看法”,也即是说方回具有通达唐、宋的诗学眼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其本意说,乃欲借鉴唐宋,折中唐宋并超越唐宋,为诗歌发展寻求新的出路。其诗学观是通达唐宋的,人们之所以感觉他之评诗论诗持宋诗眼光,那是因为,在宋元之际举世宗唐的背景下,他要为宋诗张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回选诗、评诗、论诗,都体现了通达唐宋的眼光而非宋诗眼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中代表宋诗典型风格者,只有陈师道一人。梅尧臣、王安石则是宋代诗人中体现唐风的突出代表,张耒诗有唐风,近白居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杜诗为唐诗之冠,黄、陈诗为宋诗之冠。黄、陈学老杜者也。嗣黄、陈而恢张悲壮者,陈简斋也;流动圆活者,吕居仁也;清劲洁雅者,曾茶山也。七言律,他人皆不敢望此六公矣。若五言律诗,则唐人之工者无数,宋人当以梅圣俞为第一,平淡而丰腴。舍是则又有陈后山耳。此余选诗之条例,所谓正法眼藏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回评诗,乃是高扬盛唐诗与盛唐诗风之旗帜,所批判的,是晚唐诗与晚唐诗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回评诗,集矢晚唐。其批晚唐,如儒者之批异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所赞赏的“圆熟”者梅尧臣一派和“格高”者黄庭坚一派,都是学唐成功的范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回论诗,确实为宋诗张目。但为宋诗张目并不一定是宋诗眼光。为宋诗张目,乃是在举世宗唐时风之下对流俗的纠偏,表现了他超越时代的诗学眼光。他并没有以宋诗的眼光选诗评诗,更没有以宋诗的眼光审视唐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尊唐抑宋之风占压倒优势的时代,方回最早对宋诗的艺术特征从总体上作出比较深刻的体认,摆脱了以唐诗为至高典范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这对后人独立地思考宋诗的性质和价值,是有一定启迪作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把这种对盛唐气象的高度张扬,看作是对一个时代诗学精神发扬的话,则他对盛唐诗人个体之人格精神,同样是极度赞扬的。方回论诗,倡为“格高”之说,以“格高为第一”。“格高”包含有对诗人人品的评价,其对诗人精神品格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人品高,胸次大,学问深”,必如此才能“笔力健”,人格修养决定诗歌境界。而人精神品格修养需要的是长时期的涵养功夫,“盖功名可以偶然致,而学问文章,须天性固有之,亦必濡染熏陶,得之于父兄师友之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回论诗尊杜,不仅是把杜甫作为“江西诗派”初祖,而是推尊为“古今诗人”之祖。在其语言表述中,杜甫的象征意义已远远超出诗人杜甫自身。杜甫“集众美而大成”,成为方回心目中的诗界偶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回论诗集矢于晚唐体,是不是说,方回认为晚唐不出于杜甫呢?不然。晚唐也由老杜而来,乃由老杜而韩愈而晚唐。韩愈承老杜,下有二派,方回所批评的姚合、张籍等晚唐诗人,均为韩门之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方回认为学杜就是上学数千年,下学数百年的话,从反向的思路上,他又提出并回答了一个学杜由何入手的问题:即上学数千年,看杜甫从数千年诗史中学习了什么;下学数百年,看其后数百年诗人哪些是学杜之成功者。还有学与杜甫交游酬唱的诗人,即杜甫的诗友。由此入手学杜,才能学到杜诗之真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杜甫“集众美而大成”,在方回的观念里,还包括另一含义:杜甫无体不备,无美不具。“体”有体式之义,古体、近体,五、七言律、绝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就细处微观说,还是就大处宏观说,都有他人所不可及处,达独造之境。他认为杜诗每一首就是一个样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6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87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客观地说,任何诗人,都不可能达到如此理想高度,杜甫自然也不是完美诗人。但归众美于一身,塑造出完美的圣人,以为天下之榜样(立人极),则是中国古人惯常的思维方式。所谓“一祖三宗”,就由这一思维而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6-11 04: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