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渔村词3期研修班第12讲:诗词的修辞手法(比拟和直言)并介绍词牌《醉春风》
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诗词的修辞手法(通感和博喻)。
今晚我们来继续学习诗词的修辞手法:比拟和直言。
比拟和直言,都属于修辞手法。我们先来讲比拟。
一、比拟
比拟就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人来写,或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也就是说把一个事物当成另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是根据本体事物和拟作事物之间的可拟性,借助联想和想象而形成的辞格,因此联想是通向比拟的桥梁,想象是比拟的翅膀。
比拟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作者用自己自然流露的强烈感情去感染读者的一种辞格。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中说:“比拟,向来是一个独立的辞格。但是,如果从本质上看,比拟其实就是一种比喻。”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把物当成人,把人当成物。
为什么可以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混淆起来,把甲当成乙呢?
因为这两种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或者是客观存在的,或者是说写者主观心理上的一种情绪。”
可见,从本质上讲,比拟确实可以看成是比喻的一种。
但比喻还是不同于比拟的,主要是比喻可以直接把比体当成本体来写,本体和拟体的关系是重合、相融关系,彼此是混同的。而比拟重在“拟”,且本体必然出现。
1.比拟的作用
比拟能启发读者想象,令文章更生动。运用这种修辞手法能收到物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物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1)色彩鲜明
比拟可以让暗淡无色的表述变得色彩鲜明,平淡无奇的语言变得生机勃勃。
例如,汉乐府《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卓文君用头顶白雪和云间之月来比喻自己的高洁和坚贞,这比直言如何坚贞更让人能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悲痛的心情。
(2)描绘形象
比拟可以让静的变成动的,让抽象变成具体形象、活灵活现的,从而让诗词变得富有艺术魅力。
例如,贺知章的《咏柳》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采用拟人的手法,将杨柳比拟成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苗条身段、婀娜的腰身。
这首诗还将二月的春风比作剪刀,赞美她裁出了春天,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春风带来的盎然生机。
前者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后者则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3)表意丰富
通过比拟,还可以表现人们的想象力,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创造某种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例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里就是采用拟人的手法。
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先偷眼”将白鹤那种喜爱之情表露无遗;“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2.比拟的分类
(1)拟人
拟人又分为两种:以物拟人和以人拟人。
以物拟人就是把物当成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
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引入羌笛之声,一“怨”字托“笛”寄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明写边远苦寒,暗着无限多思离情。
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借喻自己为培育新人甘作牺牲,等等。
如辛弃疾《鹧鸪天》“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用城中桃李比喻畏惧金兵的朝廷权贵,用溪头的荠菜花比喻民间主战力量;
贺铸的词《半死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用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比喻自己的妻子亡故,只剩下孤单自己,等等。
还有一种就是以人拟人。
如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以六朝何逊爱梅来比喻自己对梅花的喜爱;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情》,其中用“韩信”、“衡”、“李北海”,“裴尚书”这些历史人物来比喻王十二,或是激励其保持操守,或是要他将功名看淡些。
(2)拟物
拟物也分为两种,以人拟物和以物拟物。
以人拟物就是把“人”当成“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为了表达的需要,将人的本质特点转移于其他事物。让它们具有人的某种特点,可以将事物描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使人感到亲切,容易受到感染。
例如,“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杜甫《送蔡希鲁都慰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用飞鸟急速地飞过比喻蔡希鲁都慰的身手矫键;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将人的那种悲痛化拟成花和鸟,也是拟物修辞手法的经典运用。
“只恐双溪舴艋,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词人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
拟物的第二种就是以物拟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以水喻今晚的寒意;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无名氏《孟珠》),以青碧的水比喻春草;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以火喻春天的红花,以蓝色染料喻春天的江水;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用彩绢“绮”形容晚霞,用素绢“练”形容江水。
3.比拟的运用
比拟确实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但用得不当,还不如不用。
因此,运用比拟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本体事物和拟作事物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具有可拟性,符合事物的特点,能唤起人们的想象。
例如“岭树重障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柳州城楼寄漳门封连四剌史》),江流的弯 转和九回肠不是很相像吗?如果将这百转千回转的江流比拟成白杨树,自然就不符合事物的特点了。
第二,要注意感情色彩。比拟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抒发思想感情,因此比拟的事情色彩必须鲜明。运用比拟必须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感情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
例如,辛弃疾《鹧鸪天》:“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用城中桃李花比喻畏惧金兵的朝廷权贵,用溪头荠菜花比喻民间主战力量。那些权贵面对金兵到来,一个个愁眉苦脸,而民间主战力量却一派生机勃勃,很好地表达了作者主战的坚定意念。
二、直言
直言是和比拟相对的一种修辞手法,就是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来表达情感。
在诗词中,就是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拟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意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词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也是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直言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使用的比较多。
例如《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的相思乱离之歌。
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为诗中女子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这里没有后来所推崇的含蓄之美,作者用简洁、直白的语言告诉我们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
这种“若秀才对朋友说家 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一点不逊于那些雅致、委婉为美诗歌。
其他诸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都以其简洁明快而流传至今。
唐宋以来,恐怕最为直白的诗歌要数张打油的《打油诗》了: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直白的简直成了顺口溜,其实细细品味起来,虽然全诗没有一个“雪”字,但它却描绘了一幅别具韵味的雪景图,以至于后来人们竞相模仿,产生出了许多俗中见雅的诗坛绝唱。
再来看这样几首俗中见雅的诗:
东坡七岁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
恰是四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五湖四海皆一望。
一上上到楼上头,十二栏杆接斗牛。
纪郎不敢留诗句,恐压江南十六州。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片片飞,飞入芦花看不见。
最后的一首诗大家看着眼熟吧
这首诗在电视剧《刘罗锅儿》出现过,电视剧里有些戏说的成份。
总而言之,不管这几首诗的作者是谁,其直白程度几乎已在俚语之右,而其风雅趣味却让人品玩不尽。
这几首诗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去掉后面一句,甚至两句,前面的句子就不能叫诗句了,就是大白话了。
共同特点就是起句平平,与俚语无二,但接着层层拨高,渐入佳境。
正所谓用曲径通幽之妙,而把诗词的直白与含蓄的妙旨演绎得出神入化了。
词中也有很多直言的,例如: 白居易的《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这首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赅、词浅味深的特点。
再如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全词用平实的词语写了一个自由自在,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
李煜的《相见欢》等诗词遣词造句都非常直白。
有许多习作的诗词者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协调不好直白与含蓄的关系,这些人追求直白者流于粗俗,追求含蓄者流于生涩。一言以蔽之,掌握不好直白与含蓄的运用手法,写诗填词就会误入歧途。
三、介绍词牌《醉春风》
(一)词牌名介绍:
醉春风 赵鼎词名《怨东风》。《太平乐府》、《中原音韵》俱入中吕类。《太和正音谱》注“中吕宫,亦入正宫,又入双调”。蒋氏《十三调》注“中吕调”。
(二)词牌格律
醉春风 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两叠韵 赵德仁 陌上清明近 行人难借问 风流何处不归来 闷 闷 闷 仄仄平平仄韵平平平仄仄韵平平中仄仄平平句仄韵仄叠仄叠 回雁峰前 戏鱼波上 试寻芳信 中仄平平句仄平平仄句仄平平仄韵 夜永兰膏烬 春睡何曾稳 枕边珠泪几时乾 恨 恨 恨 仄仄平平仄韵平中平中仄韵仄平中仄仄平平句仄韵仄叠仄叠 惟有窗前 过来明月 照人方寸 平仄平平句仄平中仄句仄平平仄韵 此调祇有赵鼎词可校,若元人王实甫、马东篱辈于前后段第三句俱叶平韵,毕竟是曲,故不附录。 按赵词前段第三句“鱼书蝶梦两消沈”,“蝶”字仄声。第五句“结尽丁香”,“结”字仄声。后段第二句“罗巾空泪粉”,“巾”字平声,“泪”字仄声。第三句“欲将远意托湘弦”,“远”字仄声。第六句“画帘悄悄”,上“悄”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
(三)词牌特点
1、这个词牌是宫吕调,上下片字数格律基本相同。都是557111444句式。
2、上片开头两个五言句可用对偶起也可以不用,后面的三个四言句,前两个必须对偶。
下片的过片是两个对偶的五言句,最后的三个四言句至少有两句要对偶。景结留白。
3、这首词牌是押仄韵,上下片通押。可以说韵脚是比较紧凑细密的,后面隔两个四言句才稍微使旋律缓慢下来。
4、词中用了叠韵。
5、该词牌采用的是直言的手法抒情。一般直接舒发自己的感情。 例词: 醉春风(宋·朱敦儒) 夜饮西真洞。群仙惊戏弄。素娥传酒袖凌风,送送送。
吸尽金波,醉朝天阙,斗班星拱。
碧简承新宠。紫微恩露重。忽然推枕草堂空。
梦梦梦。帐冷衾寒,月斜灯暗,画楼钟动。
醉春风(宋·贺铸)
楼外屏山秀。凭阑新梦后。归云何许误心期,候候候。
到陇梅花,渡江桃叶,断魂招手。
楚制汗衫旧。啼妆曾枕袖。东阳咏罢不胜情,瘦瘦瘦。
隋岸伤离,渭城怀远,一枝烟柳。
醉春风(宋·无名氏)
陌上清明近。行人难借问。风流何处不归来,闷闷闷。
回雁峰前,戏鱼波上,试寻芳信。
夜久兰膏烬。春睡何曾稳。枕边珠泪几时乾,恨恨恨。
惟有窗前,过来明月,照人方寸。
醉春风 三月二十七日出禁谪宁夏安置(宋·陈德武)
推枕床羞下。临鸾眉不画。妒深谁复白圭瑕。怕怕怕。
飞燕班姬,昭君延寿,孰知淫雅。
背倚荼蘼架。泪满鲛绡帕。白头吟断怨琵琶。罢罢罢。
采柏卖珠,牵萝补屋,顺天生化。
醉春风(明·尹春)
池上残荷尽,篱下黄花嫩。重阳还有几多时,近、近、近。 曾记旧年,那人索句,评香斗茗。 望断萧郎信,懒去匀宫粉。虾须帘外晚风生,阵、阵、阵。
双袖生寒,一灯明灭,博山香烬。
醉春风 书所见(明·李昌祺)
雅淡嫌华丽。娇容原自媚。如何蓦地忽相逢,记。记。记。
眉扫春山,裙拖秋水,柳腰纤细。 默逗文园意。锦字凭谁寄。雨云幽会甚时谐,未。未。未。
知共何人,翠帏深处,镇偎鸳被。
醉春风 遣病(明·王夫之)
未了游丝债。莫被浮云碍。鸡声历历曙光微,在。在。在。
月挂西楼,风轻柳岸,虹垂天外。 但遣愁城坏。不怨霜荷败。情知腊尽雪须消,耐。耐。耐。
未必他生,还如今日,长年禁害。 红影纷无数。偷眼斜回觑。阑干十二绣帘垂,住。住。住。
乱蕊繁花,熏人无奈,非侬留处。 绿影轻风度。芳草天涯路。翩翩清梦自逍遥,去。去。去。
纵使飘零,依然不似,轻狂柳絮。 今晚就讲到这里吧,下面布置作业:
小渔村词3期研修班第12讲作业:
1、填一首《阮郎归》或《醉春风》,里面要运用比拟或直言的修辞手法,运用比拟的词要注意本体事物与拟事物之间要一定的联系性,运用直言修辞手法的要注意不要流俗。主题自拟,不限韵。 词牌格式:
醉春风 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两叠韵 赵德仁 陌上清明近 行人难借问 风流何处不归来 闷 闷 闷 回雁峰前 戏鱼波上 试寻芳信
仄仄平平仄韵平平平仄仄韵平平中仄仄平平句仄韵仄叠仄叠中仄平平句仄平平仄句仄平平仄韵 夜永兰膏烬 春睡何曾稳 枕边珠泪几时乾 恨 恨 恨 惟有窗前 过来明月 照人方寸
仄仄平平仄韵平中平中仄韵仄平中仄仄平平句仄韵仄叠仄叠平仄平平句仄平中仄句仄平平仄韵
阮郎归 双调四十七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四平韵 (南唐)李煜
东风吹水日衔山 春来长自閒 落花狼藉酒阑珊 笙歌醉梦间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韵 春睡觉 晚妆残 无人整翠鬟 留连光景惜朱颜 黄昏独倚阑
中中仄句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