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赏析- 150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作者/刘长卿〔唐代〕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译文 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注释 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摇落:零落、凋残。野寺:指吴公台上寺。依:此含有“依恋”之意。旧垒:指吴公台。磬:寺中拜佛时敲打的钵形响器。南朝事:因吴公台关乎到南朝的宋和陈两代事。惆怅:失意。 赏析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诗。诗描写了登临吴公台所见的荒凉景象,深刻反映了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萧瑟破败的惨状,也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声。全诗抚今追昔,感慨深沉,风格悲壮苍凉,意境深远悠长。 首联扣题,挈领全篇。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悲秋意绪溢满纸端。秋风飒飒,落木萧萧,不由得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颔联宕开一笔,不写乡思,转写登台所望之景,别开生面。上句写近景,寺院地处荒山僻岭,故而人迹罕至。下句写远景,隔岸青山层峦叠嶂,云遮雾绕,家乡缥缈,山水隔断,因此有深远之感。 颈联继续写景。上句绘形,下句摹声,由远而近,写出了古台四周苍茫的暮色:西风残照,落日熔金,废垒寂寂,钟罄悠悠,声振空林......此联由作者的运命乖舛之酸辛跃迁到朝代兴替之感喟,笔触更浑厚了。尤其是“依”和“满”二字传神凝练,意犹未尽,余音绕梁。 尾联抒情,感慨物是人非,古代的战场成了如今荒废的墙垣旧垒和山野古寺,唯独长江之水,一直在滚滚流淌。“长江独至今”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诗人从秋日登台,远眺故乡,夕阳西照,野寺磬鸣,到吊古思今,莫不感慨世事变幻,古今兴废,物是人非,如今又是战事频仍,寄居他乡,有家不能归,空旷、苍凉、寂寥、惆怅,处处流露出悲秋思乡之情,洗练简约,意境深邃,极富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吊古思乡,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备注:原稿来自于古诗文网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赏析。为了手机阅读方便,在不影响准确理解原作品和完整精要对原作进行品赏的基础上,我对原文稿做了大幅度的压缩;此外,对原作字、词、句理解上不一致时,本人在压缩、整理过程中坚持了自己的意见。个人认为,这样整理后的赏析文章重点突出、语言精炼、理解准确、赏析兼备,更主要的是能手机展开,阅读方便。可以说虽算不上精品,但网上不会搜索到第二。希望能给热爱诗词文化的初学者提供点帮助,这便是我不辞辛苦,坚持整理的初衷。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