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回复: 22

[课件] 成语典故班第四课 成语与中国文化(二)

[复制链接]

1781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00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8-7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语言的内容足以反映出某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词汇是文化意识的结晶,古代文献中的词汇积淀了当代人不能随意更改的文化信息。同一般词汇相比,成语同文化的关系表现得更为明显、突出。成语被称为“活化石”,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蕴涵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不计其数,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而在服饰语海里,数量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当属成语。

1781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00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8-7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成语与古代服饰
1、古代服饰
古代服饰以汉服为主,从三皇五帝到明朝这一段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了解古代的服饰,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每个时期都有其特点。因为我们是成语班就不分享这部分的内容了,那成语是怎么从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服饰衍生出来的,下面一起去探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81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00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8-7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2、从成语探寻汉民族服饰文化
    探寻汉民族服饰文化,从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衣着主要的是体现个人的身份或地位,《服饰成语大观》收录了500余条与服饰有关的成语。这些服饰成语兼有历史和文物的双重价值,其源头大多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有《史记》《左传》《后汉书》及诸子著作,也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如《诗经》、唐诗、宋词等。在这些成语中,汉民族的服饰风貌、服饰观、服饰礼仪制度等都有迹可寻。
例如:
(1)“高冠博带”,亦作“峨冠博带”。指带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形容儒生的装束,或指穿着礼服。《墨子·公孟》:“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元·关汉卿《谢天香》一折:“恰才耆卿说道好觑谢氏,必定是峨冠博带一个名师大夫,你与老夫说咱。”《三国演义》三七回:“忽人报:‘门外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
   (2)形容帝王官僚阶层的有“黄袍加身”(以天子黄袍加载身上,即用为天子之意。)“凤冠霞帔”,“衣紫腰金”(衣紫,穿紫袍,紫袍为古代官服。腰金,腰间佩戴金印。指做大官。元·关汉卿《蝴蝶梦》二折:“陈母教子,衣紫腰金”。明·无名氏《精忠记·说偈》:“感吾皇,博得个衣紫腰金,朝野为卿相,方显男儿自强。”)
(3)被发左衽 (pī fà zuǒ rèn)
解释: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出处:《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近义词:披发左衽
首先想到的是这句成语,它出於孔夫子的口中,这是他评论管仲的话裏提炼出来的成语,相信大家也是经常看到这句的出现。
直译孔夫子说的话就是:“没有管仲,我们就要披散头发、穿著左衽的衣服了。”,真实意思就是说没有管仲,我们就成为那些异族夷狄、没有文化的之人了。
管仲是什麽人呢?他是提出“尊王攘夷”之人,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论点之人,是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位霸主的人。孔夫子虽然在别的方面不赞同他,但是在维护华夏正统这方面,作为遵守先王法制的孔子,还是对管仲有著比较客观的评价的。
(4)红紫夺朱
解释:谓红、紫以间色夺朱。比喻以邪夺正。
出处:《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 郑 声之乱雅乐也。’” 邢昺 疏:“此章记孔子恶邪夺正也。恶紫之夺朱也者,朱,正色;紫,闲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夺正色也。”亦作“ 红紫乱朱 ”。 汉 赵岐 《<孟子>题辞》:“ 孟子 闵悼 尧 、 舜 、 汤 、 文 、 周 、 孔 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
第二写这个成语,也是源于上面提到的管仲和齐桓公之故,这个故事与他们还是有点关连的。中国古代从殷商开始就崇尚五行,所以古代的五种正色,就是来源于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因而那五种正色分别是白、青、黑、朱、黄,相对应的有五种间 色。所为间色,指的是绀(红青色)、红(赤之浅者)、紫、缥(淡青色)、駵黄这五种,皆是有两种正色混合而成的,所以称“间色”,在古代,间色象征卑贱,只能作为便服、内衣、妇女和平民服饰。
譬如《陌上桑》里面提到的“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罗敷作为平民妇女穿的就是间色。
又如《九歌》中的《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中东君作为神的服饰。作为统治阶级,是要根据礼制和身份高低、场合去选择服装色彩的。紫色作为间色,是卑贱的象征,原本是不被贵族阶级重视的,《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有云:“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史记·苏代遗燕王书》:“齐紫,败素也,而价十倍。”,这些记载都说明了齐桓公作为一个身份尊贵的统治者,居然会喜欢穿紫色的衣服,进而导致国内都穿紫色,使得紫色面料的价格比其他正色的面料价格还要高很多,而作为严格遵守先王法制的孔子当然不满紫色夺去朱色的地位,所以发出“恶紫 之夺朱”之言。
(5)裂冠毁冕 liè guān huǐ miǎn
解释:①比喻背弃王室。②比喻绝意仕进。③比喻毁灭华夏文化,背离民族传统。
出处:《左传·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后汉书·逸民传序》:“汉室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蕴藉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
1)比喻背弃王室。《左传·昭公九年》:“王使 詹桓伯 辞於 晋 ,曰:‘……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南史·齐纪 上·高帝》:“ 桂阳 负众,轻问九鼎,裂冠毁冕,拔本塞源,烈火焚於王城,飞矢集乎君屋,羣后忧惶,元戎无主。”
2)比喻绝意仕进。《后汉书·逸民传序》:“ 汉 室中微, 王莽 篡位,士之蕴藉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
3)比喻毁灭华夏文化,背离民族传统。《宋史·胡铨传》:“陛下一屈膝……天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变为胡服。” 章炳麟《革命道德说》:“且反古复始,人心所同,裂冠毁冕之既久,而得此数公者追论 姬汉之旧章,寻绎东夏之成事,乃适见犬羊殊族,非我亲昵。”
《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於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春秋战国时的冠,称之为首服。天子、诸侯、大夫们用於上朝和祭祀的礼服。
冠不仅仅是成年的象征,它还是君子和礼仪的象征。
《礼记•冠义》疏引世本云:“黄帝造旃冕,是冕起於黄帝也。”
虽然冕源於黄帝,但是冠冕制度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却是在商周时期。
<论语>有云:"子曰,禹,吾无间然矣,恶衣服而致美黼冕。"意思是说夏禹平时生活节俭,但是在祭祀场合则身穿华美的冕服,以示对神明的敬仰;《商书•太甲》有云:“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於毫”,也说明了贵族穿著冕服去举行祭礼的。
(6)冠冕堂皇 (guān miǎn táng huáng)
解释:冠冕: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堂皇:很有气派的样子。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四回:“他自己也就把那回身就抱的旖旎风情藏起来,换一幅冠冕堂皇的面目了。”
举例造句: 少说些冠冕堂皇的话,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近义词: 堂皇冠冕
上面既然说到冠冕,那必定要说这两个成语了。冕冠的组成,大致分冕板和冠两部分。冕板上前后都有垂下用五种不同颜色的彩色丝线串成的五种颜色的珠玉,这五种颜色就是五行正色:白、青、黑、赤、黄,象征五行生克和岁月运转。其中,彩色丝线名为:“藻”或“缫”,被串联起来的珠玉 名为“旒”,合称“玉藻”或者“冕旒”。《礼·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蔬》:“天子玉藻者,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於玉,以玉饰藻, 故云玉藻也。”。《后汉书·舆服志·冕冠》:“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据史籍资料可知,天子的冕冠上垂下的冕旒是前后各十二串,每一串十二颗五色玉,每颗玉石之间还要打两个结固定,两结之间称之为“就”,这些冕旒垂在冕冠前,正好挡住了戴冠者的视线,表示君主目不视邪,不视不正之物,即使看到也 当没看到,所以由此衍生出“视而不见”的成语。
与之相关的成语就是“充耳不闻”,它在现代是作为一个带贬义的成语来使用的。但是最初却是非贬义的。
“充耳”是冕冠上的装饰物,又称“瑱”或”黈纩“,是从冠上的玉笄两端下来垂在耳朵两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81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00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8-7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1.衣裳之会[yī shāng zhī huì]
释义:与“兵车之会”相对而言,指春秋时代诸国之间和好的会议。意思是指国与国间以礼交好之会。
出处:《谷梁传·庄公二十七年》:“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
【近义词】衣裳盟会
【反义词】兵车之会示例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8回:“君奉王命,以临诸侯,安用兵车?请为~。
2.戴玄履黄
释义:犹戴天履地。玄指天,黄指地。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形容人活在天地之间。比喻恩德深广,如天高地厚。
出处:《易·坤》有“天玄而地黄”之语。明·刘基《海宁应氏墓庵记》:“乃耆乃康,戴玄履黄,七十有八年。”
近义词:戴天蹐地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活在天地间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近义词:戴天蹐地 [ dài tiān jí dì ]
3.邹缨齐紫zōu yīng qí zǐ
意思是比喻上行下效。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齐桓公 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 桓公 患之…… 管仲 曰:‘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於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又:“ 邹君 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缨甚贵,邹君患之,问左右,左右曰:‘君好服,百姓亦多服,是以贵。’君因先自断其缨而出,国中皆不服长缨。”后因以“邹缨齐紫”为上行下效之典。
示例:《南史·儒林传论》:“语云:‘上好之,下必有甚焉者。’是以邹缨齐紫,且以移俗。”
成语典故:春秋时期,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于是全国人民都穿紫色衣服,在当时五件素色衣服还换不到一件紫色的衣服。有人建议齐桓公改穿其他颜色的衣服,齐桓公说他讨厌紫色,于是第二天大夫们都不穿紫色衣服了,再过几天全国都不穿紫色了。
4.绿衣黄里lǜ yī huáng lǐ 
释义:绿、黄:古时以黄色为正色,绿为闲色。以绿色为衣,用黄色为里。旧喻尊卑反置,贵贱颠倒。
出处:《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明·无名氏《渔樵闲话》2折:“与前妻为寇仇,宠丫环如蜜甘,将亲儿热女途人看,绿衣黄里颠倒用。”△贬义。用于形容衣着。也作“绿衣黄裳”。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葛屦履霜,诮俭啬之过甚;绿衣黄里,讥贵贱之失伦。”
成语结构:联合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81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00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8-7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2.服饰观念
衣裳之会:反映衣冠服饰第一位的观念
戴玄履黄:反映中国服饰文化的哲学基础
邹缨齐紫:反映唯上、趋同的服饰心理
绿衣黄里:折射古代服色审美观
衣冠礼乐:造就五千年华夏文明
衣锦还乡:折射多重文化意蕴
披褐怀玉:奠定道家的服饰风格
文质彬彬:反映孔子的美学思想
削发披缁:一类宗教的自我提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81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00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8-7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3.东方神韵
齐纨鲁缟:记录衣冠天下的风貌
蜀锦吴绫:织就千年高贵盛名
绫罗绸缎:诠释风神飘逸的东方神韵
锦上添花:描绘美轮美奂的中国服饰
染丝之变:记录古代丝绸染色业的发展
描鸾刺凤:描绘传统女红的最高境界
冬裘夏葛:描写绵长的葛布历史
缟纶之交:记录悠久的麻织文化
蹈机握杼:记录纺织技术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81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00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8-7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4.书生意气
羽扇纶巾:记录儒将的装束
褒衣博带:文人追求的风范
高冠博带:记录儒生的装束
象简乌纱:朝庭命官的穿戴
脱白挂绿:反映古代文人的生活理想
角巾私第:传达“东坡式”的精神寄托
绿蓑青笠:古代文人归隐的象征
紫绶金章:古代文人出仕的追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81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00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8-7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5.古代时尚
翠被豹舄:古代奢侈品代表
广袖高髻:展示古代服饰流行
奇装异服:求异心理成就服饰的发展
蝶粉蜂黄:反映佛教对服饰文化的影响
鞋弓袜小:反映服饰审美的异化
张敞画眉:记录古代女性眉妆历史
浓妆淡抹:勾画古代女性美妆文化
朱唇皓齿:唇红为美传统有之
风鬟雾鬓:记录远去的迷人发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81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00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8-7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6.绝代风华
环肥燕瘦:反映审美情趣的流变
女扮男装:服饰性别差异的悖逆
美女簪花:记录历久不衰的簪花习俗
及笄年华:记录失落的生命礼赞
珠联璧合:展现诗意的中国饰品
长袖善舞:记录舞衣翩跹
裙带关系:牵动缭乱的腰带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81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00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8-7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7.魏晋风度
面如傅粉:展现魏晋男性美容现象
龙章凤姿:反映魏晋人对仪容美的追求
粗服乱头:一种依托文化背景的服饰反叛运动
裙屐少年:记录消失在历史深巷的男子裙装
不修边幅:一种风度和气质的特殊美学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81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00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8-7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8.服饰功能
振衣提领:揭示汉服领子的作用
袖里玄机:记录汉服衣袖的秘密
充耳不闻:折射服饰的警示功能
披麻戴孝:反映服饰的伦理功能
布衣韦带:记录服饰的等级标识功能
貂蝉满座:反映服饰的道德教育功能
斑衣戏彩:反映服饰传情达意的功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81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00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8-7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成语与饮食文化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反映文化现象,文化通过语言发展。成语是民族语言智慧的结晶。
中古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精华。与中华民族历史同步的中国饮食文化,对于成语的形成与使用无疑是具有极大影响的。我国有许多与饮食有关的文化产品,比如南北朝时期的《食珍录》、隋朝的《食经》、元代的《饮食须知》等书籍,还有最近非常火的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都给我们介绍了许多中国民间美食,当然也不乏许多与饮食相关的成语。
“饮食文化”对成语的影响源远流长,而与饮食文化有关联的词语运用于成语之中,有其独特的修辞功效,为成语的生动性、形象性、概括性、趣味性增添了色彩”。中国人的“吃”与文化密不可分,在“吃”中古人造出许多和“吃”有关的成语,并且指出“在这些成语中我们既能感受到古代社会生活的画面,又能体味古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81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00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8-7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1.饮食男女,是典型的和饮食相关的成语。饮食:食欲;男女:性欲。儒家的观点,泛指人的本性。出处:《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从这个成语可以看出,食欲是人之本性,每个人都要满足自己的食欲。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食物和炊具上,也是越来越讲究。
2、列鼎而食:形容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出自:汉·刘向《说苑·建本》:“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3、脍炙人口,脍:细切的肉、鱼;炙:烤。烤熟的肉。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为众人所称美。出自: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4、囫囵吞枣:包含动作“吞”和食物“枣”。原指把整个枣子不经咀嚼就吞下去,用来比喻笼统接受而不加分析。该成语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5、满汉全席:是最美味的成语,即满清宫廷盛宴。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满汉全席原是清代宫廷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做的一种全席。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渐渐地,也出现了一些非四字格式的成语。    
6、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指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出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晏景初尚书,请僧住院,僧辞以穷陋不可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乎?’”    
7、不食人间烟火:当我们的祖先掌握了火以后,“烟火食”立时进入汉语。“不食人间烟火”本指那些被称为“不食火者”的“夷”、“蛮”等落后民族的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演进,这条成语却与道家神仙联系起来,形容情趣高雅的人与超凡脱俗的生活方式。    
8、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出自:唐朝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9、挑肥拣瘦:挑、拣,选择,挑拣。肥,肥肉;瘦,瘦肉。比喻挑挑拣拣,光要对自己有利的。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像娘这样费心,还不讨他说个是,只要拣精拣肥,我也犯不着要效他这个劳。”
中国饮食文化的每一步前进,都能在成语中找到印迹。与饮食相关的成语还有,茹毛饮血、曲突徙薪、五谷杂粮、舐糠及米、沧海一粟、鱼米之乡、得鱼忘筌、瓜田李下、鸡飞蛋打、鸡蛋里挑骨头、生米煮成熟饭、挂羊头卖狗肉等等。    
中国饮食文化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在汉语成语中有所反映——从生食到熟食,从炊具到餐具,从主食到副食,从正餐到小吃,从荤菜到素菜,从飞禽到走兽,从五谷杂粮到瓜果梨桃.......都在汉语成语中留下了层层积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版主

巴蜀辞赋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684
发表于 2023-8-7 21: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老师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3

主题

6891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巴蜀辞赋学院和红袖添香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612
发表于 2023-8-8 10: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老师!拜读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11 17: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