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2|回复: 9

寺隱靈山佛(回文、嵌名)

[复制链接]

2798

主题

1万

回帖

6万

积分

栏目嘉宾

应对联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积分
65797
发表于 2017-3-16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泉 于 2017-3-16 06:38 编辑

寺隱靈山佛(回文、嵌名)
注:
1.
靈山/無錫靈山景區。

http://baike.baidu.com/item/%E6% ... &fromid=3156761


2.
靈隱寺/杭州靈隱寺。
http://baike.sogou.com/v9730.htm ... 5%E9%9A%90%E5%AF%BA 

3.佛山祖廟的靈隱寺


http://www.nipic.com/show/10309584.html



4.
佛山/地名。



3353

主题

49万

回帖

148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核心交流区总版主兼古今诗话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85166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3-16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老师好出句。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0

主题

6万

回帖

17万

积分

栏目嘉宾

大别山峰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积分
17689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3-16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巧妙出句!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840

回帖

338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380
发表于 2017-3-16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鈿花兒 于 2017-3-17 11:04 编辑

出句:佛山靈隱寺   (林泉)
對句:花地土沉香   (花の子)

*花地~      廣州市小區名,昔時以產鮮花及楊桃著名。
*土沉香~  昔時東莞名香,水運至香港石排灣轉銷南洋。
*土地 ~   村名,在廣州市龍潭鎮。

:):)


点评

你这些地名,没有知名度。除了本地人,有谁知道?还是上联出色!问候老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17 18: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0

主题

6万

回帖

17万

积分

栏目嘉宾

大别山峰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积分
17689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3-17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紫鈿花兒 发表于 2017-3-16 21:51
出句:佛山靈隱寺;   (林泉)對句:花地土沉香。   (花の子)
*花地~      廣州市小區名,昔時以產鮮花及 ...

你这些地名,没有知名度。除了本地人,有谁知道?还是上联出色!问候老师!

点评

查實,廣東佛山鎮祖廟內並無 "靈隱寺",只有 "靈應牌坊"一座, 見以下一段小記載:  " 明初重建祖庙时,规模“不过数楹”,此后随着佛山城镇经济的日渐发展,祖庙不断扩建,至清代初年,成为一座体系完整,结构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17 19: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840

回帖

338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380
发表于 2017-3-17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鈿花兒 于 2017-3-17 19:29 编辑
徐华兵 发表于 2017-3-17 18:45
你这些地名,没有知名度。除了本地人,有谁知道?还是上联出色!问候老师! ...

查實,廣東佛山鎮祖廟內並無 "靈隱寺",只有 "靈應牌坊"一座, 見以下一段小記載:

 " 明初重建祖庙时,规模“不过数楹”,此后随着佛山城镇经济的日渐发展,祖庙不断扩建,至清代初年,成为一座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并完好保存至今。

 灵应牌坊是祖庙的重要建筑物,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正值明景泰帝将祖庙“敕封”为灵应祠之时,施工格外讲究,壮丽异常。清代以前,牌坊曾是祖庙的第一道建筑,坊前有广场。进入祖庙时,先经牌坊,过锦香池桥。"
(只寥寥數語)


靈隱寺,當以杭州西湖著名,馬驛山靈隱寺次之,香港薑山村靈隱寺亦有百多年歷史,為香港著名佛教叢林之一。

点评

再看廣州花地歷史:   清代花埭的名园和名人 ·吴建新   清代花埭,是广州最大的花卉产区及园林荟萃之地。每到节日,骚人墨客,雅集各园,红男绿女,三三两两,前来游春。花埭一带,曾经有过连成一片的园林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17 19: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840

回帖

338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380
发表于 2017-3-17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鈿花兒 于 2017-3-17 19:38 编辑
紫鈿花兒 发表于 2017-3-17 19:15
查實,廣東佛山鎮祖廟內並無 "靈隱寺",只有 "靈應牌坊"一座, 見以下一段小記載:

 " 明初重建祖庙时 ...

再看廣州花地歷史:

  
清代花埭的名园和名人
·吴建新

  清代花埭,是广州最大的花卉产区及园林荟萃之地。每到节日,骚人墨客,雅集各园,红男绿女,三三两两,前来游春。花埭一带,曾经有过连成一片的园林区,是广州郊外富有特色的风景胜地。以今芳村公路为界,这些园林可分为两类:芳村公路以北,今花地村及濒临花地河一带,有醉观、醉红、翠林、纫香、群芳、留香,新长春、余香圃、评红等种植花果盆景以牟利的经营性的大小园林;芳村公路以南,濒临白鹅潭一带,则以非经营性的私人花园为主。这一带在明代已成冲积地,尚十分荒凉。清代后期才出现了几个有名的私人花园。

听松园
  诗人张维屏及其子所建。张维屏,字子树,一字南山,番禺人。嘉庆九年举人,道光二年进士,先后在湖北江西等地为官。晚年不仕,“告病归,……返番禺,赁居花地之东园,以诗酒丝竹自娱。长子祥泰为园于花地之西曰听松园,先生时往游焉。”东园为广州潘氏别业。听松园建于道光年间,即今广州建设机器厂所在地。

  民国《番禺县续志》记载听松园景物云:“听松园,在珠江之南,大通寺旁,张维屏别业也。地广十余亩,中有二池,乔木林立,皆百年物,尤以松胜,故以听松名园。有松涧、竹廊、烟雨楼、空青道、柳浪亭、海天阁、松心草堂、东塘月桥、万绿堆、观鱼榭、莳花堆、闻稻香处、听松庐、院华堂、南雪楼、双芙溆、还读我书斋诸胜。楼高见山,池通活水,江村稻畦,四望无际。春秋佳日,朋旧来游,诗酒丝竹,多有题咏。卜筑时所制瓦当,仿汉瓦体文,曰‘听松’、曰‘松心草堂’,皆陈澧所篆也。今圮。”

  从上述记载中可见“听松园”的气派不小。听松园中之松,即珠江三角洲水乡常见的水松。园旁有一小河,两岸皆植水松,河对岸有街名松基直街,即以此得名。张维屏晚年居东园及听松园,与朋旧唱酬往还,著述为事。如陈澧(东塾)时应松心主人或荫泉道人之邀,来花棣游听松园或杏林庄,《东塾遗诗》有《南山先生招同温伊初听松园看月》一诗记听松园月色。

  听松园在张维屏死后,便已衰败。光绪间萧□常诗云:“曾记松心旧草堂,绿芜红药水边香。而今剩有丝丝柳,和雨和烟暗断肠。”(《学海堂四集》卷二十八)。后来听松园为教会买下,用作建培英中学。抗战间旧培英为日机所炸,再迁往鹤洞山顶。今鹤洞培英中学尚有几座假石山,中镶一石匾额,上镌“听松园道光丙午初夏松心主人书”,为听松园故物。

杏林庄
  杏林庄,道光丙午画家邓大林建。邓大林,号荫泉道人,香山人。父以卖药为生,在城中有“佐寿堂”,专煮治外伤的膏药。后邓大林亦在花埭建园居炼药。庄以“杏林”名之,并非园中有杏,是因为“丹药济人有如董奉,此庄所以名杏林也。”杏林庄建成后,清镇国公奕湘书“岭南亦有杏林庄”匾额赠之。张维屏《艺谈录》卷下载:后又有何灵生自都中携开白花的杏树,陈澧自都中携开红花的杏树,庄始有杏。

  杏林庄旧址与听松园一河之隔(河今己填平),庄园狭长,约十亩余,不设墙垣,旁有小河环绕,环植竹柳。园前有柳、蕉、水松等,入门为荷池,再入园中有亭阁、竹石、花木,园后有小桥流水。张维屏称它“结构无多妙到宜,要从雅淡见清奇”。园中景物分为“竹亭烟雨”、“通津晓道”、“蕉林夜雨”、“荷池赏夏”、“板桥风柳”、“隔岸钟声”、“桂径通潮”、“梅窗咏雪”八景。后杏林庄内“藏春阁”成,邓大林手画八景,罩以玻璃,“望之清翠欲滴,湿人眉宇,不啻置身于层峦叠嶂间也”。粤中诗画中人多慕名前往一游,见之辄题诗。后邓大林将题诗汇为《杏庄题咏》二集,一集卷首有奕湘序及张维屏序,二集卷首有黄培芳序。新会萧耀祖《乙已夏至后三日杏林庄雅集口占廿六韵》,可描绘出杏林庄概貌:

  ……我来荡桨过芳村,一望花环兼水覆。板桥横处泊扁舟,三径新开茂松菊。马目篱疏露石苔,羊肠路曲通林腹。涉趣园中别有天,杏林庄即诗人屋。池塘半亩护朱栏,菡萏风回气芬馥。堂临水镜照仙心,绿水溶溶如绮毂。怪石奇葩夹砌旁,障木迎凉树乔木。小亭三两无俗尘,索笑巡檐倚修竹。向东构阁号藏春,八景丹青悬幅幅……

  杏林庄以小巧玲珑、幽雅别致见胜。南海女子李兰娇诗称:“花埭园林都看遍,依心独爱杏庄幽。欲将八景描归去,披向妆台作卧游。”杏林庄有不少作盆景及假山用的奇山怪石。陈澧《杏林庄老人峰歌》云:“杏林老人爱奇石,远取太湖近英德。”所记石有矗如峰峦者,有平如坐几者,有立如屏风者,其中有一状如老人。

  杏林庄在民国间为东莞籍画家李凤公购去。解放后,李凤公移居香港,杏林庄托别人代管。代管人将地献出作建化工厂用,原有景物不存。杏林庄的太湖石被迁往广州“品石轩”,下落不明。

东园
  清代广州番禺潘氏所建。潘有为《南雪巢诗钞》有诗咏东园景物,题曰《栅头村旧辟东园,选树莳花为先大夫暮年怡情之所》。栅头村即今花地大策、小策直街一带,东园旧址在此地附近。潘有为诗咏园中荷池:“堂北池宽卷万荷,堂南觞咏一亭多。”还咏园中的水松、香荔、花圃、木棉、梅等景物。

  后东园租赁给张维屏。张维屏《东园杂咏序》云:“园在珠江之西,花埭之东,潘氏别业也。虽无台榭美观,颇有林泉幽趣。四尺五尺之水,七寸八寸之鱼,十步百步之廊,三竿两竿之竹。老干参天,留得百年之桧;异香绕屋,种成四季之花。炎氛消涤,树解招风,夜色空明,池能印月。看苔藓之盈阶,何殊布席;盼芰荷之出水,便可裁衣。枝上好鸟,去和孺子之歌,草间流萤,半照古人之字。蔬香则韭菘入撰,果熟而桔柚登筵。”

  诗为:“珠海西南路,名园路傍东。树周三径外,人住百花中。红紫成香国(原注:园外即花埭,有花市),钟鱼近梵宫(原注:大通寺)。门前有流水,舟楫往来通。”

六松园
  广州潘氏建。《番禺县续志》卷四十一载:“六松园,在花埭栅头村。干隆间潘有为筑以奉亲者。风亭水榭,并有老荔两株,自闽移至。今尚存。后归伍氏,易名馥荫。”

  潘氏曾居于六松园者,有潘正威。威字琼侯,一字梅亭,官选候补道,“晚年颐养六松园,时景会楼落成,赋《述怀》两律,刻石东壁以垂训于孙……”还有潘仕光,官选布政司经历,着《六松园诗草》,有《六松园偶咏》记园中景物。六松园归于伍氏是很后的事情。光绪二十年潘仪增编《番禺潘氏诗略》,还作“跋于潘氏家塾之六松园。”

康园
  据今芳村一带的传说,北起芳村平民东街,南至友伦畦,东至芳村基督教堂至陆居路附近的芳村百货商店、影剧场一带,曾是康有为的花园。其所占面积相当大。当地五六十岁的老人尚称这一带为“康园”或“康地”。这个“康园”,后来竟然成了康有为举家脱险的好所在。据康有为《自编年谱》载,光绪二十三年,“还粤讲学,时学者大集,乃昼夜会讲。八月纳妾梁氏。八月筑室花埭,将终隐焉。乃室成而未归,已被抄没。”康有为数度上书要求变法,未被采纳,故筑室花埭作终身隐居计。

  后康有为奉旨上京变法,康氏全家居住花埭。后来变法失败,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初八日,“陈子褒电广州公善堂区谦之。时吾筑室花埭。谦之夜渡江来吾家告变,而不欲明言,然时以吾为必死矣。举家饮泣,谦之竟夕坐催检拾行李,至九日五更举家下舟”,离穗。初十日清兵搜城内康氏云衢书屋,不获。“幸适筑花场新屋,若仍居云衢书屋,则在城中。夜间谦之无从飞至,早及于难矣。”

  康园在听松园南面,听松园附近的“小蓬仙馆”,为清末道教信徒聚会讲道之所,传说康有为亦曾在此读书,正门上的匾额“小蓬仙馆”隶书为康有为手写。前几年尚可见此四字,后居民在此搭建阁楼,今不得见。一说“小蓬仙馆”为康有为所建,不确。

  广州大姓南海伍氏在花埭也有恒春园、馥荫园。今花地尚有地称“伍氏花园”。清代花埭为广州附城一大风景胜地,吸引了达官贵人、骚人墨客来此建园,极一时之盛。

大通寺
“薄雾云霞罩井泉,细雨如丝透深渊。大通古刹多奇迹,羊城美景有相传。”这首是后人咏大通寺的诗。此寺位于广州芳村,始建于南汉时期,原名“宝光寺”,宋朝改名为“大通慈应禅院”,俗称“大通寺”,“大通烟雨”是古代羊城八景之一。

左寺内一古井,它上窄下阔,水味清甘,全寺僧人食用都是这口井水的。还有神奇之处;天气晴朗时,在井口望下去,可以见到珠江帆影;晚上,将耳贴在井边,可以听到珠江夜游小艇的歌声和叫卖声。故有民谣道:“担挑井下流,鹅潭水上收。阳光照帆影,井口听船游。”最令人神往的是:每当风雨欲来之时,井内云烟翻滚,蔚为奇观。但云烟始终在井内,未有冒出井口,故称“烟雨井”。

只是歷史變遷,上述園林寶剎勝景都一一湮沒。



点评

再看土沉香為啥東西? 据史书记载,莞香树 (又名白木香,土沉香) 在唐朝已传入广东,宋朝普遍种植,因为主要集中于东莞地区,所以莞香树出产的香料又名莞香。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广东就以香市、药市、花市和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17 19: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840

回帖

338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380
发表于 2017-3-17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鈿花兒 于 2017-3-17 19:34 编辑
紫鈿花兒 发表于 2017-3-17 19:21
再看廣州花地歷史:

  清代花埭的名园和名人·吴建新

再看土沉香為啥東西?


    据史书记载,莞香树 (又名白木香,土沉香) 在唐朝已传入广东,宋朝普遍种植,因为主要集中于东莞地区,所以莞香树出产的香料又名莞香。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广东就以香市、药市、花市和珠市形成著名的四大圩市,其中以买卖土沉香的香市最为兴旺。明代,广东每年的贡品都有莞香。

    据说,香港的得名也与莞香有关。当时莞香不仅畅销国内,而且经加工后由人力挑到香港出售,并大量远销东南亚。运送莞香的船只大多数停泊在香港九龙的尖沙咀,再通过这里转运到国外。因为莞香堆放在码头,香飘万里,因此这个转运香料的港口,就被成为香港了。当然,香港得名由莞香而来,也是史学界普遍承认的香港得名由来说法之一。

    长期以来,莞香一直被认为是流传于民间的俗品、并因其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而称颂于社会,虽无一文献反映其曾是清朝时作为地方政府向朝廷进贡的土产品之一,但从《贡摺》和《贡档》及《进单》所罗列的内容可以断定为是当时的朝廷贡品之一。这些珍贵的文字资料向世人昭然了其时广东地方官员向皇室进贡物品的全部详情。

    1987年展览时,据清《贡摺》和《贡档》的记载看,东莞进香始于雍正六年,止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共记载了十批次。....


太長了, 請到 http://baike.so.com/doc/5860278-6073121.html 翻閱


土沉香樹分泌的香液,是很名貴的香料,而樹的枝榦,就是參神的香支原料。再者,其樹形枝葉亦相當優美,可供庭園觀賞,寶剎叢林亦有種植。











点评

只是,北人不懂南方歷史,或涉獵未到此題目,才有如是偏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17 19: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840

回帖

338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380
发表于 2017-3-17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鈿花兒 于 2017-3-17 19:57 编辑
紫鈿花兒 发表于 2017-3-17 19:25
再看土沉香為啥東西?

有關"土地"一詞,不光指廣州龍潭鄉土地村, 而是過往每一條農村的村口,例必植有一棵風水村 (山樟或榕樹),樹下用石頭堆砌一神壇供奉 "土地爺爺", 稱作 "伯公爺",村民於朔望日或節日拜祭,冀保佑全村平安;大的建一所廟宇,稱作 "福德宮"。

自長江以南,共有多少條鄉村?數目一定比稱 "靈山"的多上萬千倍。

只是,北人不懂南方歷史,或涉獵未到此題目,才有如是偏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111万

回帖

267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楚天风韵区总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678213

特别贡献奖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3-20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首赏佳作,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6-12 13: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