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淡定 于 2017-8-18 08:59 编辑
元曲起源新论 内容提要:元曲起源于金元鼎革之际的平阳、真定、东平等汉人世侯领地。这些汉人世侯领地首先兼备了元曲的形式诸宫调和元曲的材质金院本的结合。因此,从学理上讲,平阳、真定、东平等汉人世侯领地才是元曲产生和发展的真正源头。元曲之所以起源于这些世侯领地,那是因为这些地方具备了剧作家、演员、观众群等因素的“合力”及其“互动”。于是,元曲首先在平阳、真定、东平等汉人世侯领地产生,后来衍流到大都而扩布全国。 关 键 词:元曲/汉人世侯领地/起源 作者简介:王三北,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任金龙,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 元曲又称元杂剧,被誉为“中国之真戏曲”①。对其源地问题的研究,学界众说纷纭:元曲最初盛行于北方②;元曲发源于中原③;元曲诞生于河朔④;元曲产生于北方秦晋、燕赵等地⑤。可见,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正处于“面”的阶段,还未深入到真正的源头。因此,有必要对元曲起源这个“点”的问题进行再探讨。 一、元曲起源于平阳、真定、东平等汉人世侯领地 金末,蒙古攻打金国,一些结众为帅、拥兵自保的北方汉人豪强集团投降了蒙古。蒙古统治者授他们以高官显职,既统兵、又管民,管辖原有地盘,可便宜行事、世袭罔替。当时统称他们为“汉人世侯”。汉人世侯领地俨若春秋时诸侯的封邑,唐代节度使统领的藩镇⑥。如河东南路(治平阳,属河东南路兵马都总管李守贤)⑦,真定路(治真定,属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等五路万户史天泽)⑧,东平路(治东平,属东平路行军万户严实及其子严忠济等)⑨,顺天路(治保定,属万户张柔,管民总管、行军万户张弘略等)⑩。 (一)平阳、真定、东平等汉人世侯领地兼有诸宫调和金院本的结合 波兰学者日比科夫斯基认为:古代世界各国的戏剧都是表演艺术和叙事文学的产物。(11)金末元初,在北方的平阳、真定、东平等汉人世侯领地,有诸宫调这一说唱艺术和金院本中故事文学的结合,即元曲的曲调则源于诸宫调,其科自(表演及对话)承继了金院本。 1.元曲形式诸宫调 诸宫调这一说唱艺术,体制宏大,曲调丰富,“所以成了学界的至宝”(12)。元人钟嗣成认为诸宫调开了元曲之先河,故在《录鬼簿》中将创作《西厢记诸宫调》的董解元列在卷首,并且注明:“以其创始,故列诸首。”现在也有学者认为:“元杂剧是承受了宋金诸宫调的全般的体裁”,“如果没有宋金的诸宫调,世间便也不会出现着元杂剧的一种特殊的文体的。”(13)可见,诸宫调对元曲的产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故有“北曲之祖”的美称(注:北曲同南曲相对,指元曲)。 传世诸宫调今存三种,即《刘知远诸宫调》、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和王伯成的《天宝逸事诸宫调》。诸宫调刻本中最早的一部是《刘知远诸宫调》。“而据本书的版式等,也可推定为金代之物。”“它的时代,大约与董前后,或者还在董之前吧。”(14)《天宝逸事诸宫调》产生的时间稍晚,其所用曲牌格律及联套方式,已和元曲相近。 若从诸宫调的起源以及《刘知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和《天宝逸事诸宫调》中的许多材料来分析,诸宫调与金末元初的汉人世侯领地有种种联系。南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记载:“熙丰、元祐间,兖州张山人以诙谐独步京师,时出一两解。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可见,诸宫调形成于北宋神宗、哲宗年间,其创始人泽州孔三传。当时的泽州,“金为平阳府”(15),元初隶平阳路。现在我们再从《刘知远诸宫调》和《西厢记诸宫调》的故事背景分析。《刘知远诸宫调》中的主人公刘知远本是“应州人”(注:今应县),后来“逐母趁熟于太原之地”。因此,其第二卷题为“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无独有偶,《西厢记诸宫调》中的故事发生在“蒲州”。蒲州,金代的河中府,元初隶平阳路。(16)因此,河东的平阳是诸宫调的发源地。 由于诸宫调班子“冲州撞府”,四处流动“作场”,诸宫调也流播到真定、东平等汉人世侯领地而且以此为基础最后发展成为元曲。在《西厢记诸宫调》的开卷有这样一段唱词:“……(枳枝令)也不是崔韬逢雌虎,也不是郑子遇妖狐,也不是井底引银瓶,也不是双女夺夫。也不是离魂倩女,也不是谒浆崔护,也不是双渐豫章城,也不是柳毅传书。”“在这里,我们可得到不少诸宫调名目:(一)崔韬逢雌虎诸宫调;(二)郑子遇妖狐诸宫调;(三)井底引银瓶诸宫调;(四)双女夺夫诸宫调;(五)倩女离魂诸宫调;(六)谒浆崔护诸宫调;(七)双渐赶苏卿诸宫调;(八)柳毅传书诸宫调。”(17)于是,里居平阳的郑光祖、里居真定的尚仲贤在此基础上再度创作而分别产生了元曲《倩女离魂》、《柳毅传书》等。《天宝逸事诸宫调》以李隆基、杨玉环的故事为题材,里居真定的白朴、里居济南的岳伯川对此加工创作分别产生了《梧桐雨》、《罗光远梦断杨妃》。可见,金末元初的平阳、真定、东平等汉人世侯领地不仅是诸宫调这一说唱艺术的滥觞之地,而且是元曲艺术的发祥之地。因此,元曲发源于平阳、真定、东平等汉人世侯领地。 2.元曲材质金院本 元曲“就其材质言之,其取诸古剧者不少。”(18)尤其是金之院本。兹以元曲与金院本的承继关系如(表1)(19)可见,从时代先后和取材相同这两点,我们可以断定有不少元曲作品就是把金院本加以丰富或改编而成的。若将(表1)与元曲作家的里居情况(表2)进行对照,可以发现金末元初的平阳、真定、东平等汉人世侯领地又是金院本极为流行的地方。(20)因此,元曲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形成的。 综上所述,金末元初的平阳、真定、东平等汉人世侯领地兼备表演艺术诸宫调和叙事文学金院本,“此二者之进步,一属形式,一属材质,二者兼备,而后我中国之真戏曲出焉。”因此,金末元初的平阳、真定、东平等汉人世侯领地则是元曲的发源地。 (二)平阳等汉人世侯领地的文物遗存
1.墓葬
在平阳地区发掘的金元墓葬中,“砖雕舞台戏俑汇萃在一起,达40座之多。”(21)尤其是金大安二年(1210)山西侯马(隶平阳路)的董氏墓,墓室后壁上端砖砌戏台一座。戏台正面宽60公分,高80公分,进深20公分。舞台上雕有五个装饰不同的演员,恰是副末、副净、引戏、末泥、装孤五个角色。它是“金院本、元杂剧早期演出形式的珍贵文物,也是我国戏曲艺术在十三世纪初叶在平阳地区繁盛的证明。”(22)它也向人们展示:“中国戏曲舞台艺术在13世纪初叶已经形成”。(23)十三世纪初叶的中国正好处于金末元初的历史时期。
2.戏台
中国早期(宋金元时期)的剧场形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设在大城市的商业性剧场一瓦舍勾栏,另一种是建于农村的宗教性剧场一神庙剧场。随着岁月的磨蚀与人为的破坏,瓦舍勾栏早已荡然无存。所幸的是在晋南、晋东南地区(元初隶平阳路),还保留下来十几座金元戏台,均建在神庙里。它们有如下特征:戏台有台基,台基高出平地0.5—1.8米;台面阔一间、三间甚至五间(20.68米);戏台进深4.3米—9.25米,有些进深一间,甚至两间(9.6米),还有前后台(3.85米);观剧由三面观到一面观等。(24)由此可以确定,观剧由三面观到一面观,戏台的前后台分隔等,表明元曲演出的方向性增强了,内容更丰富了,可以通过上下场变换场次、情节,这是戏剧成熟的重要标志。
现藏于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元成宗大德五年山西万荣县(元初称荣和县,隶平阳路)孤山风伯雨师庙戏台石柱,柱上刻字:“尧都大行散乐张德好在此作场,大德五年(1301)三月清明施钞十贯。”(尧都,指平阳;大行即太行;散乐,指指民间戏曲、歌舞艺人)由此可知,剧团名称和主要演员的姓名或艺名。此外,剧场外边演出前会贴出叫做“纸榜”和“招子”的广告,门前还有专人收费等,这些都是元曲走向专业化的重要表现。
3.壁画
现存山西洪洞县(元初称洪洞县,隶平阳路)东北霍山南麓的广胜寺水神庙戏台,在其南壁东侧的壁画中,有幅“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戏剧画面,横额末题记“泰定元年(1324)四月”。此画表现的是元杂剧的一个领班忠都秀率队演出的场面。画中七男四女,根据扮相的年龄、身份、服饰、脸谱的差异,可分出末、旦、净、丑等以及演员表演的牙笏、刀、宫扇等道具,画中两男一女伴奏的乐器有皮鼓、笛子、拍板等。从这幅壁画所反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可以想象元初平阳地区元曲发展的盛况。
综上所述,根据在平阳等地已经发现的许多文物遗存,足以证明元曲起源于平阳等汉人世侯领地。同时,由于演出班子的“冲州撞府”、四处流动,我们可以断定他们必然到过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真定、东平等世侯领地“作场”,留许多文物遗存。但由于自然的磨蚀和人为的损毁,我们在真定、东平等世侯领地发现的戏曲文物较少或者还未发现,但是当地的民间艺术,如冀州调(注:冀州隶真定路)、中州调,对元曲的唱腔很有影响(见明·魏良辅《南词引正》)。
(三)学界对此问题的相似看法
学界对元曲源地问题也有相似的看法,但较为零散,也没有加以论述。如元曲“最初出现在我国北方的真定、平阳等地,后来普及全国,因它全用北曲,故亦称为‘北曲杂剧’”(25),“大蒙古国在中原实施统治的中心城市和汉军世侯们的领地是元杂剧得以萌生的庇护所”(26),“元代杂剧的繁荣,由金末的东平而起”(27)等。可见,元曲起源于平阳、真定、东平等汉人世侯领地说,也是对学界研究成果的传承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