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2|回复: 11

[佳作转载] 无形的“长安道”

[复制链接]

5125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76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6-19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0-6-19 11:17 编辑

无形的“长安道
    长安是士人科举应试的最终站,也是行卷、纳卷、备考、应试等活动发生地。登科后,放榜庆功、宴饮集会也发生于此。除武后朝两都并试及一些特殊情况外,全国性考试都安排在长安。通过科举,大批庶族士人进入统治阶层,也就进入天子及中央政府所在的帝都长安。与此同时,旧有的郡姓大族为了参与这种相对公平的文化竞争,也不得不离开世代经营的庄园故地,迁徙至中央政权所在地的京畿一带,即所谓“自天宝以还,山东士人皆改葬两京,利于便近”(白居易《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并序》,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卷七十,)。科举,成为唐代各阶层知识分子走向长安的一条通衢大道。终有唐之世,这条无形的“长安道”,始终吸引无数人才奔走其中,穷尽心血,皓首白头。
    门阀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被打破,大批庶族士人得以晋身。这给唐代上层注入了新的活力。对科举及其相关活动的描写,成为唐代文学的新题材。而歌行一体由于容量巨大,篇幅自由,善于叙事议论,比律、绝更细致地表现了科举活动的方方面面,并承载了文人对这一制度更全面深入的思索。
    按照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中所考,唐代举子分为生徒与乡贡两部分。由中央和地方的各类学馆,经过规定的学业考试,选拔送到尚书省的,叫生徒;“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乡贡由县、州、府次第考核,选拔若干名报送到中央,然后会同生徒一起参加尚书省的有关机构考试。王定保《唐摭言》记载:“高祖武德四年四月十一日,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明于理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上等人,每年十月随物入贡。”可见从高祖时起,通过州县考核的士人,若想取得“进士”功名,就必须“随物入贡”,从各地赶到长安应试。因此,各地俊杰才子从四面八方汇聚于长安,与两都国子监学生汇合,人数可达上千之多。按照当时制度,举子要在衣袍外面加上一件白色的麻衣,故长安城中会出现穿着麻衣的士子充斥街道的盛况:“郡国所送,群众千万,孟冬之月,集于京师。麻衣如雪,纷然满于九衢。”这些汇聚于京城的士子们,进入这座城市,并展开一系列活动,为长安城增添了一道别致的风景:“他们为了取得榜上功名,便多方结交名公贵人,向他们投献诗文,叫做行卷,在考试前又须向礼部交纳习作,称为纳卷;举子们又互通声气,甚至结成朋党,造成声势,唐代习称叫做棚(或朋);也有眠花醉柳,游宿于倡妓之家,直等到把钱财花尽为止,甚至有流落为乞丐的;真是各色各样。”
    除了获得跻身士流、参与政治的资格外,到长安应试的举子们还能通过参与谢恩(拜谢主座)、期集、过堂(参谒宰相)、题名、燕集等带有礼仪性质的活动,结交权贵,聚拢人脉,为一生的仕途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活动中,又以曲江宴会、杏园探花、雁塔题名等最为知名。这些充满仪式感的活动,是天子礼遇,也是无形的“长安道”上一个个荣耀的驿站,让幸运的士人们得以暂洗风尘,并为下一旅程打下基础。
    《唐摭言》记载,曲江宴会本是为安慰下第举子而设,但渐渐演变成及第进士的庆功宴。宋敏求《春明退朝录》亦谓:“曲江宴,唐初设以慰下第举人。其后废弛,而进士会同年于此。开元时造紫云楼于江边,至期,上率宫嫔垂帘观焉。”帝王后妃皆“垂帘观焉”,可见朝廷对曲江宴的重视。这种盛况亦多见于唐代诗文,如李山甫《曲江二首》其二:“千队国娥轻似雪,一群公子醉如泥。斜阳怪得长安动,陌上分飞万马蹄。”雍裕之《曲江池上》:“殷勤春在曲江头,全藉群仙占胜游。
    何必三山待鸾鹤,年年此地是瀛洲。”在新晋士子眼中,此时的曲江宛如仙境,而他们本身也宛如神仙中人,一时荣耀无双。
    金榜题名成为唐代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新科进士则是长安城中人人艳羡、争相结交的对象。因而士人登科后情绪、状态、宴集交游等活动都常见于诗歌。这些描写曲江盛宴、杏园探花的诗文中,以七律、七绝较为多见。如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与士人登科后情绪激昂、无心结构长篇有关。亦有一部分歌行作品直接抒发了及第后欣喜若狂、志得意满的情绪,如周匡物《及第谣》: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遥望龙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狂醉。骅骝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莱五云地。物经千载出尘埃,从此便为天下瑞。
    韦庄歌行《长安春》表现士子及第之后,留宿娼家的情景:
    长安二月多香尘,六街车马声辚辚。家家楼上如花人,千枝万枝红艳新。帘间笑语自相问,何人占得长安春?长安春色本无主,古来尽属红楼女。如今无奈杏园人,骏马轻车拥将去。
    以“杏园探花”的习俗,巧妙双关,这些少年进士,探取的不仅是名园中的花朵,也是青楼画帘子后的如花美人。“何人占得长安春”一问,将世人对这些探花长安的士子们的艳羡表现得细致而生动。举子们的身影,就这样从通衢大道散入了里巷狭邪,更深地进入并短暂占有了这座城市。
    另一部分涉及科举制度的歌行作品与此类不同,由于容量更大,善于抒情叙事,不仅仅满足于片段场景、单一情绪的表达,而是更全面地展示士人的心态变化,以及对科举制度的思索。如黄滔《成名后呈同年》:
    业诗攻赋荐乡书,二纪如鸿历九衢。待得至公搜草泽,如从平陆到蓬壶。虽惭锦鲤成穿额,忝获骊龙不寐珠。蒙楚数疑休下泣,师刘大喝已为卢。人间灰管供红杏,天上烟花应白榆。一字连镳巡甲族,千般唱罚赏皇都。名推颜柳题金塔,饮自燕秦索玉姝。退愧单寒终预此,敢将恩岳怠斯须。
    诗人出身贫寒,青少年时代在家乡的东峰书堂苦学,唐咸通十三年(872)北上长安求取功名,由于无人引荐屡试不第,直到唐乾宁二年(895)才考中进士。客居长安已历二纪(二十四年),身如飞鸿,辗转九衢,其中艰辛可想而知。诗人五十五岁时终于得到了主座赏识,一朝及第,获骊珠、登蓬莱,雁塔题名,殊荣无二。“一字连镳巡甲族,千般唱罚赏皇都”等句写出登科后无限风光;而“蒙楚数疑休下泣,师刘大喝已为卢”则道出成名途中的艰辛。诗人曾如张仪在楚时数度蒙受猜疑,勉励自己无需饮泣;如刘裕一般大喝呼卢,终于得到了最好的彩头。如今虽然登第,亦不敢过分享乐,害怕辜负恩岳的期许。与孟郊等人春风得意的情绪不同,本诗情绪较为复杂,叙事有始有终,描写铺叙富丽,议论层次分明,体现了歌行一体容量上的优势。在“人间灰管供红杏,天上烟花应白榆”的绚烂景象外,笼罩着一层辛酸之情。可以说,歌行一体中的曲江盛宴、雁塔题名所表达的情绪,较其他诗体更加复杂,对科举制度的反映也更为深入,层次丰富。
    走向长安的道路如此艰辛,士人们仍乐此不疲。因为道路尽头的那座城市豪门争聚、权贵云集,是国家文明鼎盛之地,而同时,长安城风云变幻,贫富良贱可以须臾改易,这也使之成为人人向往的冒险之地。白居易《劝酒》则从儒生借“登龙门”而改变命运之事发挥开来,谈到了长安城中贵贱变化不定、宅邸须臾易主的社会现实:
    昨与美人对尊酒,朱颜如花腰似柳。今与美人倾一杯,秋风飒飒头上来。年光似水向东去,两鬓不禁白日催。东邻起楼高百尺,璇题照日光相射。珠翠无非二八人,盘筵何啻三千客。邻家儒者方下帷,夜诵古书朝忍饥。身年三十未入仕,仰望东邻安可期。一朝逸翮乘风势,金榜高张登上第。春闱未了冬登科,九万抟风谁与继。不逾十稔居台衡,门前车马纷纵横。人人仰望在何处,造化笔头云雨生。东邻高楼色未改,主人云亡息犹在。金玉车马一不存,朱门更有何人待。墙垣反锁长安春,楼台渐渐属西邻。松篁薄暮亦栖鸟,桃李无情还笑人。忆昔东邻宅初构,云甍彩栋皆非旧。玳瑁筵前翡翠栖,芙蓉池上鸳鸯斗。日往月来凡几秋,一衰一盛何悠悠。但教帝里笙歌在,池上年年醉五侯。
    东邻为钟鸣鼎食的豪门大族,门客三千,珠翠盈门。西邻则为寒窗苦读的儒生,年已三十,仍未入仕,此时仰望东邻之盛,只有“安可期”的感慨。而一朝金榜题名,门前顿时车马如云。不到十年已居台衡,做到宰相之位,“人人仰望在何处,造化笔头云雨生”,点出了其从忍饥挨饿到位极人臣的原因——凭借笔墨诗文之才,一步登天。中唐之后,宰相主要由进士出身者担任,科举对士人命运的影响尤其重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人及第,可使整个家族门户生光。反观东邻主人已经亡故,金玉车马皆不复存在,楼台亦渐渐归于新贵西邻。诗人回想起东邻宅邸新建时的盛况,不由有“荣华易逝、盛衰更迭”的感慨。以科举为切入点,写出长安城中贵贱须臾改易、荣华难久的社会现实,角度颇为新颖。
    君心难测,京城居不易,长安既是歌舞升平之地,亦是波诡云谲的政治舞台。唐中兴名将马遂在长安安邑坊内有苑囿,遂死后,其子鬯“以第中大杏馈窦文场。文场以进德宗,德宗以为未尝见,颇怪鬯。令中使就封其树,盖惧宅废,为奉诚园也”。后成为盛衰无常的典故。薛逢于《君不见》中感慨的“奉诚园里蒿棘生,长兴街南沙路平。当时带砺在何处,今日子孙无地耕……盛去衰来片时事。人生倏忽一梦中”,所言即此。长安政局变幻,今日势焰绝伦的高门大户,一朝失势,富贵便如梦幻泡影。而科举制度的施行,又使得一些新贵得以执掌权柄。“王侯宅第皆新主,文物衣冠异昔时”(杜甫《秋兴八首》),随着上层政治势力的新旧交替,长安大道两侧的甲第豪宅亦不断更换着主人。
    京城是天子居所、最高行政机构所在地,因而成为古代士人得以实现政治理想的舞台。对于知识分子而言,长安是获取功名的最佳场所,游学、行卷、交游、干谒、应考,都是进入仕途的途径。汉魏六朝时期起,士人从各地云集京城,交结权贵,献赋天子,希望像司马相如、鲍照一样,因文学才能获得上层赏识。士子们千里迢迢来到这座城市,仅仅欣赏其壮丽恢弘的景观是不够的,必须在此有所收获,才不辜负离乡背井之心。正如汉学家宇文所安言:“七世纪上半叶的诗人在长安面前惊叹不已,它是最伟大的城市,是当代的奇观,是大唐帝国威力的生动证明。在长安任职意味着成功,展示了希望,在其他地方当官则表明失意。”在京城获得官职,进入统治阶层,意味着士人们不再客居于这座城市,而是真正成为长安的主人。否则,看到富丽堂皇的宫室,四通八达的大道,也只能发出“京城居大不易”的感慨。杜甫客居十年,得以参与权贵宴饮,尽享良辰美景、美酒佳肴,宴罢后也不免有“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之伤。
    在唐代,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对政治特权的垄断,成为庶族士人实现政治理想、入主长安的新途径,并在施行之初,显示出强大的容纳力和相对公正性,因而得到了新兴阶层的认同。同时,为了广纳英才,帝王大力提倡,极力向公众展示进士及第者的荣耀。曲江盛会,雁塔题名,成为整个长安城的节日。科举文学天然地与都城文学发生了联系,它记录的不是长安街道、宫室,而是一条无形的通衢大道,通往普通士子梦想中的长安城。与现实中四通八达的道路不同,由此抵达长安者,不仅仅是“进入”这座城市,还能分享统治权,真正“享有”这座城市。这是一条无形的“长安道”,唐立国近三百年间,引得无数士子奔走其中,也留下了无数诗篇,歌咏其间的悲喜苦乐。而歌行一体由于容量巨大,善于叙事及议论,从更丰富、深刻的层面上表达了唐人对科举制度的思索,而将“科举”这一京都的新元素全面、细致地表现于篇章中。
    中唐以后,反映科举制度的歌行作品还表现出了一种新内容——即对科举制度乃至都城制度的反思。
    薛逢《邻相反行》就是典型的例子。与白作不同,薛作中欲投身科举、光耀门楣的“西邻”被放在了被批判的位置上:
    东家有儿年十五,只向田园独辛苦。夜开沟水绕稻田,晓叱耕牛垦塉土。西家有儿才弱龄,仪容清峭云鹤形。涉书猎史无早暮,坐期朱紫如拾青。东家西家两相诮,西儿笑东东又笑。西云养志与荣名,彼此相非不同调。东家自云虽苦辛,躬耕早暮及所亲。男舂女爨二十载,堂上未为衰老人。朝机暮织还充体,馀者到兄还及弟。春秋伏腊长在家,不许妻奴暂违礼。尔今二十方读书,十年取第三十馀。往来途路长离别,几人便得升公车。纵令得官身须老,衔恤终天向谁道?百年骨肉归下泉,万里枌榆长秋草。我今躬耕奉所天,耘锄刈获当少年。面上笑添今日喜,肩头薪续厨中烟。纵使此身头雪白,又有儿孙还稼穑。家藏一卷古孝经,世世相传皆得力。为报西家知不知,何须谩笑东家儿。生前不得供甘滑,殁后扬名徒尔为。
    东邻少年耕牛垦土,务农为生,西邻少年则涉猎经史,期待有朝一日金榜题名,朱紫加身。两家互相讥诮,诗人则借此发表看法,东邻少年能够自给自足,常年在家奉养双亲,家庭和睦,妻贤子孝。而西邻少年年方二十才开始读书,就算十年及第,也已三十有馀,赴长安应试征途漫漫,又有几人能飞黄腾达?纵然得到官职,却忠孝难以两全,无法常在双亲身边侍奉。百年之后,当日富贵不过一蓬秋草,即便留下身后之名,又有什么意义?与白居易作品感慨西邻少年“造化笔头云雨生”,因诗文才华获取富贵恰好相反,作者的立场是劝慰西邻少年,不要被长安繁华、仕途功名吸引,与其皓首穷经、追求百中无一的进仕机会,不如留在故里持家守土,安守本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首反科举、反都城的诗歌。它的出现反映了中晚唐时期士人心态的变化,也是无形“长安道”的一种反向延续——这是一条归去之路,指向乡土宗祠,也正是士子们的来时起点。科举制度出现之初,打破了六朝时期上品无寒门的状态,下层士人能通过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进入统治阶层。这对于广大儒生而言,无疑打开一扇希望之窗。但现实却有微妙的差异,根据前人统计,唐代共举行科举考试266次,进士科有人数纪录者263次,录取进士6637人。录取人数最少的贞观十二年(622)、显庆元年(656)、麟德元年(664),都是3人;最多为咸亨四年(673),因上两年停贡举而至79人;平均每届只录取25人。对于有近亿人口的唐王朝而言,这个数字实在是少得可怜。这数字中,世家大族又占据了大部分。有案可稽的唐代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因此,对于普通“田舍郎”,想要一朝登龙门,实在是难于上青天。新科进士们云集曲江、开宴杏园,“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景象,虽然荣耀至极、如列仙班,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不过是远在天边的幻影。哪怕皓首穷经,也无法企及。薛逢等晚唐文人已较为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现实,并将对科举制度的反思及世人离乡背土、追逐京城繁华的批判表现在歌行作品中。可谓从相反的角度,延伸了这条无形的“长安道”,给予其更加丰富、深刻的内涵。
    反思都城生活的主题在唐歌行诗中常有展现。初盛唐时,王维《赠吴官》中就曾抱怨长安生活不便,苦热难当:“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空摇白团其谛苦,欲向缥囊还归旅。”表达了归去之意。“长安道”从六朝以来就是书写京都繁华的代表题目,传统主题即为表现帝都繁华及人们的艳羡。但中唐以后情况有所改变。顾况《长安道》:“长安道,人无衣,马无草,何不归来山中老。”白居易《长安道》“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一反同题作品对长安大道的向往,对追逐都城繁华的风气有所反思,希望归隐山中。此类“反京都”题材歌行的出现,其实反映了长安都城文化发展到极盛后,人们对其思索的深入。
    对于奔走长安道的士人而言,金榜题名、曲江赴宴的后续是进入仕途,最理想的是得到京城清要之职,常伴天子左右。因此,以歌行体写朝觐者,可以说是“科举”题材的延续。而朝觐之路,则是无形长安道的延续。鲍防《元日早朝行》写天明时入大明宫朝见天子,文气雍容华贵,气势磅礴,与唐代著名的七律组诗《大明宫早朝》可以参看。由于歌行体独有的特点,对朝会场面的描述更为具体,诗作详细罗列礼乐、旌旗等意象:“东方岁星大明宫,南山喜气摇晴空。望云五等舞万玉,献寿一声出千峰。文昌随彩礼乐正,太平下直旌旗红。”语多夸饰,炫耀藻彩,将长安朝会之盛描写得淋漓尽致。强调了沿着旌旗与礼乐的道路,进入天子朝堂的过程。此类似的还有权德舆《奉和张仆射朝天行》,其“军装喜气倍趋程,千骑鸣珂入凤城”“仙酝尝分玉斝浓,御闲更辍金羁骏”“宫悬彩仗俨然合,瑞气炉烟相与春。万年枝上东风早,珮玉晨趋光景好”等描写,都发挥了歌行体铺叙的特长,渲染边将入京朝觐的浩大景象,写出“长安道”连接边疆与长安、臣下与天子、军营与朝堂的重要作用。相对于科举之路的艰辛,唐诗歌行作品中的朝觐之路更多强调了行走其中的荣耀与欣喜。
    宰相之位,位极人臣,是科举这条无形“长安道”的终点。唐人拜相时“白沙铺路”的习俗,似乎也暗合了这种关于道路的隐喻。张籍《沙堤行,呈裴相公》记录了一种风雅的特权制度:
    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宫中玉漏下三刻,朱衣导骑丞相来。路傍高楼息歌吹,千车不行行者避。街官闾吏相传呼,当前十里惟空衢。白麻诏下移相印,新堤未成旧堤尽。
    宰相的马车设有专门的白沙路,从家门前直通宫禁。李贺《沙路曲》“柳脸半眠丞相树,佩马钉铃踏沙路。断烬遗香袅翠烟,烛骑啼鸟上天去”即言此。初盛唐时,谁即将入相,朝廷会提前派人把白沙从皇宫一直铺到门口。旁人见到这种情况,就知道这家人出了宰相。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凡拜相,礼绝班行,府县载沙填路。自私第至于子城东街,名曰沙堤。”白居易 《官牛》诗:“一石沙,几斤重?朝载暮载将何用?载向五门官道西,绿槐阴下铺沙堤。昨日新拜右丞相,恐怕泥涂污马蹄。”入主台阁,位极人臣,这种白沙铺路的恩典,在唐代士人心目中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由于唐代实行集体宰相制度,多时曾达十馀人,在政局动荡时,任免也十分频繁,于是有“白麻诏下移相印,新堤未成旧堤尽”的感慨。“长兴街南沙路平”(薛逢《君不见》),一道道象征着至高权柄的沙堤,在长安城中不断铺设更替,也成为这座城市的特殊风景。
    歌行体篇幅宏大,体制自由,长于叙事铺排,因此更完整、全面地记录了唐代科举之路。以乡野小路为起点,士人们初入长安时游冶于九衢,金榜题名时驰马探花,朝圣时的千骑鸣珂,最后到宰相的白沙铺路,以及失意时的归去之路,无不入于笔下。唐诗歌行体中,这条无形的“长安道”得到了具体而生动的勾勒:它连接着书斋与殿堂,引得有唐一代士人们奔走其中,为之皓首白头。

5125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76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9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歌行一体由于容量巨大,篇幅自由,善于叙事议论,比律、绝更细致地表现了科举活动的方方面面,并承载了文人对这一制度更全面深入的思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5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76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9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知识分子而言,长安是获取功名的最佳场所,游学、行卷、交游、干谒、应考,都是进入仕途的途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5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76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9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对政治特权的垄断,成为庶族士人实现政治理想、入主长安的新途径,并在施行之初,显示出强大的容纳力和相对公正性,因而得到了新兴阶层的认同。同时,为了广纳英才,帝王大力提倡,极力向公众展示进士及第者的荣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5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76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9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映科举制度的歌行作品还表现出了一种新内容——即对科举制度乃至都城制度的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5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76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9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首反科举、反都城的诗歌。它的出现反映了中晚唐时期士人心态的变化,也是无形“长安道”的一种反向延续——这是一条归去之路,指向乡土宗祠,也正是士子们的来时起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5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76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9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类“反京都”题材歌行的出现,其实反映了长安都城文化发展到极盛后,人们对其思索的深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5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76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9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对于科举之路的艰辛,唐诗歌行作品中的朝觐之路更多强调了行走其中的荣耀与欣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5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76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9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入主台阁,位极人臣,这种白沙铺路的恩典,在唐代士人心目中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5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276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9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乡野小路为起点,士人们初入长安时游冶于九衢,金榜题名时驰马探花,朝圣时的千骑鸣珂,最后到宰相的白沙铺路,以及失意时的归去之路,无不入于笔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6-20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清丽!佳作回味颇多!清新典雅意象生动清灵俊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6-20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切题入味;蕴藉含蓄,余韵耐品。!妙句感人心怀!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6-10 17: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